登录 注册
  • Leo_2520 2023-10-01 23:46
    天坛回音壁古树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寓意“天圆地方”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为三重檐圆 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圜丘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皇穹宇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三音石
    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人称“三音石”。站在石上击掌一次却能听到三个回音十分奇妙因这块石板恰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位置从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均能回到圆心又因两个反射体到圆心的距离差别较大,所以能听到三声回音。天心石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