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Johnxiehui 2024-09-05 08:54
    香港|小众博物馆探访-香港医院博物馆

    ——香港医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初为细菌学检验所,民国期间改成病理检验所,1990年,病理检验所正式被列为法定古迹,香港政府批准香港医学博物馆学会使用病理检验所,并将之改为香港医学博物馆,建筑形式为英国爱德华式的两层建筑
    .
    ✅博物馆的正门,进入浏览需要买门票,成人:20/学生:10,在香港这种科普性质的展馆大都门票不高🤗
    .
    进门的东南角,竖立着亚历山大‧耶尔辛(Alexandre Yersin,1863-1943)的铜像,以中英法三文介绍这位终其一生在东亚殖民地工作的法籍医学家,为他树立铜像的原因则是,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期间,在香港发现鼠疫杆菌为鼠疫的根源,奠下治疗鼠疫的基础,而博物馆的前身也和这些疫情有很大的关联
    .
    一层介绍了现代人类几次大规模传染病的历史,以及应对治疗过程,例如sars、非典等,图文、视频,声形并茂,把每次大流行疾病讲的很清楚,其中有一个建筑模型,着重讲述了当年sars传播开来的“香港淘大花园”事件,小区内共有331人感染、42人死亡,后来发现病毒通过地漏U型管传播,带病毒的污水在排污管中撞击成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再从和排污管相连的通风管、透过空气倒流进同朝向的其他住户,这种由SARS病毒和液滴组成、可稳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就是传说中的“气溶胶”
    .
    上楼的楼梯墙壁上挂了很多反应1894年香港鼠疫大流行的漫画,1894年的鼠疫大流行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大流行,从广州传入香港,这年香港鼠疫患者2679人,其中死亡2552人,这一年成为香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也借由此,港英政府在医疗上的功能逐渐确立:包括执行卫生法例,提供卫生洁净服务;发展向华人提供的西医治疗,开展卫生教育等等;皆是以1894年的鼠疫爆发为契机,由于当时港英政府种族歧视,把港岛划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疫情来临后,政府强制华人区接受卫生检查,患病人强制隔离,引起了华人区强烈的反感,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对立,为了安抚华人情绪,初期只能由东华三院向华人提供中医治疗
    .
    走到二层时正好碰到了一班初中生,讲解员耐心的在讲解,很多同学都有拿笔记本在记录,很认真,也真的能听的进去,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不过我都听不懂粤语
    .
    本身看完了两层我准备走了,结果门口的工作人员拦下了我,告诉我地下室还有展览,可以继续参观,不得不说,工作人员很nice,相比之前来港遇到的一些不愉快,这次让我感觉差别很大,一进地下室就能看到牛痘疫苗研制的场景,麻醉科在香港发展的历史展示,还有一侧是中医的展示部分
    .
    在快节奏的citywalk中,慢下来走进香港医学博物馆,可以透过医学,更好的了解香港近现代的变革变迁
    📍地址:香港上环半山坚巷二号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