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搞艺术的佐老板 08-20 17:02
    建筑可阅读|外滩的钟声,原来是有人敲的!上海外滩钟楼(海关大楼)是上海最重要的地标之一。

    海关大楼曾历经三次建造:
    1846年:中国官衙式建筑
    1893年:英国都铎王朝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房屋,首次在屋顶建造了钟楼,高33.5米。安装大钟主要是为了统一报时,便于征收船舶吨税(过去以天数计费,超过午夜12点便加算一天),同时也为往来黄浦江的船舶提供航标和灯塔作用。
    1927年:新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采用钢框架结构,建筑风格为简化的新古典主义,并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大楼顶部冠以三层高的四面钟楼,门楣由四根希腊陶立克立柱支撑,底层大厅天花板上饰有8幅由数万块彩色马赛克镶拼而成的帆船壁画,和中国海关关徽(双蛇拐杖与钥匙)元素。

    🔔 大钟由英国JB乔伊斯钟表公司设计制造,机件部分由John Taylor & Co参与,和伦敦大本钟出自同一家公司,总造价超过5000两白银。
    1927年8月,大钟及其配件从伦敦运抵上海,总重达6.25吨。将其吊装至72米高的钟楼时,曾引来路人围观。
    大钟为体量仅次于伦敦大本钟和莫斯科红场大钟。

    钟楼内有四个钟面,每个直径达5.4米,由100多块乳白色钢化玻璃拼成。紫铜指针每根重数十公斤:时针长2.3米,重37.5公斤;分针长3.17米,重49公斤。
    大钟原有三个巨大的钟摆(最大的重达1吨多)和发条装置,分别控制走时、报刻和报时。最初需人工每周上弦三次,后改为电动。

    1928年元旦凌晨1点,大钟首次敲响,报时乐曲采用英国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
    1949年:6月,大钟被拨慢60分钟,标志着上海进入“北京时间”。
    1966年:钟楼差点被砸,海关干部力劝阻止。但报时乐曲自此由《威斯敏斯特》改为《东方红》,钟面中心也曾一度被改为“金黄色的向日葵”图案,机械报时改为电子打点。
    1986年:为迎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沪,钟面恢复原貌,并短暂恢复了《威斯敏斯特》报时曲。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从6月30日零时起,停奏报时乐曲,只保留整点钟声。
    2003年:5月1日起,海关大钟重新启用《东方红》作为报时乐曲,并通过扩音器播放。
    2019年:由于大钟部件老化,部分零件被送往英国原厂进行检修。

    👨‍🔧
    海关大钟近一个世纪的准点运行,离不开几代“守钟人”的默默奉献。守钟人需每周数次攀登狭窄的螺旋楼梯,进行上发条、校对、维护保养等繁琐工作,确保误差不超过2秒。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