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厨子爱摄影 10-26 07:39
    上海·长宁区·少年宫的前生今世历史沿革:该建筑始建于1930年,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为第二任妻子保志宁所建,历时4年,于1934年建成,耗资30万银元。1960年元旦,长宁区委区政府将这幢楼拨给长宁区少年宫,成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
    • 建筑设计: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建筑主体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拥有哥特式尖顶、红色砖瓦、梅花图案外墙以及拱桥式双抱楼梯。内部装饰则融合了东方传统艺术,房厅、客堂配有彩绘壁画,门窗拉手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还有带镜面的大理石壁炉、马赛克地面、柚木雕花等。
    • 配套设施:主楼南面有一个占地1.3公顷的花园草坪,园内有水池、小桥、假山、花坛等景观,绿树葱郁,景色秀丽。

    上海长宁区少年宫的建筑在历史上曾与汪精卫有密切关联。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伯群随大夏大学撤至贵阳,其在愚园路1136弄31号的住宅由保志宁叔父保君健代管。1939年,上海沦陷后,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汪精卫及其妻子陈璧君在此居住,周佛海、梅思平、李士群等汉奸也常在此出没,愚园路1136弄内的十余幢住宅全部被占据,这里成为了汪伪集团在上海的巢穴。1940年,南京伪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来沪时以此为行宫。
    抗战胜利后,这栋洋房一度作为国民党军统局招待所。1946年保志宁回沪,将此屋出租给英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宣传处使用。1949年上海解放,此建筑由解放军华东军政委员会接管,后中共长宁区委和区文化局都曾设立于此,1960年改为长宁区少年宫,一直使用至今。

    • 文化意义:1989年,长宁区少年宫红花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张孩子自己办的报纸——《小主人报》,同时也是1990年电视剧《围城》的拍摄地之一,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