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林知川Freya 08-31 14:50
    上海|常德公寓:张爱玲的十年静安,常德路与南京西路交界处,拐角的阴影里,常德公寓依然站在那里。

    外墙,线条竖直,往上延伸;阳台的设计,又圆润顺滑。

    建于 1936 年,由匈牙利裔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也出自他手。那是上海租界最繁华的年代,Art Deco风格的楼宇成片涌现,象征着摩登与现代。

    如今,它对面是崭新的写字楼,几条街外是恒隆、芮欧,人潮汹涌。而八十多年前,这一带还是法租界,梧桐掩映,公寓里的住客,多是外国侨民与新兴知识阶层。

    1942 年,张爱玲搬了进来。 22 岁,刚从香港大学中途回沪。母亲替她交了房租,于是,她有了自己的空间。

    常德公寓,独立成套,有厨房和阳台,是当时少见的“独居理想”。一个年轻女作家,就这样,开始了她最丰盛的十年。

    她喜欢坐在窗边写字,看着楼下的梧桐发呆。《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都是在这里写下的。

    她在《天才梦》里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栋公寓,就是那袭袍子:华美的外表,夹杂着日常的琐屑。楼道里有打扮入时的女郎,也有普通人家的锅碗声。繁华与破败并存,她冷眼旁观,又细致记录。

    后来时代巨变,她离开上海。

    楼下如今开了咖啡馆,咖啡馆连着书店。那天去时,书店安静,老板是一位短发的女士,人很友好。

    空间呈“L”型。我在店里盘桓了一会儿,转过那个L型的转角。看到一位法国老先生,法式的得体,休闲西装,独自坐在书店里,一杯咖啡。阳光透过沿街的展示橱窗玻璃,打到他手中的书上。

    怎么描述那个瞬间呢?可能是像《午夜巴黎》中,男主人公坐上那辆老式轿车,见到了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我拿着相机,转身看到那位老先生的时候,仿佛时光流转,我也回到了四五十年代的老上海。五光十色,缤纷夺目,那是我心中的“黄金时代”。

    走出咖啡馆,阳光照在外墙上,砖缝间透出岁月的颜色。没能上楼,但抬头望着住户一层层叠着的阳台,仿佛能看见一个女子在窗边,时而张望,时而低头写字。

    常德公寓,不只是建筑。它是一部小说的底稿,也是一段城市的记忆。

    外人只能在门口翻开一页,而那一页,足以震动心底。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