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广州
特价酒店
下载APP
十六番APP
iPhone | Android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记录
清空记录
搜“
”相关此刻
搜“
”相关游记文章
约伴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请启用 JavaScript 或者换用其他浏览器。
广州的此刻
近期热门
最新
Darwin_8140
2023-01-01 23:03
广州近现代建筑-柏园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
类型: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西座的柏园,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旧址,东座为民居,连接东西两座为伊斯兰风格拱券门廊,西座现已进行活化利用
广州 · 柏园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47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慧中读书
2024-06-21 06:30
柏园,百年别墅,可以坐上一天的精神家园
沿着东山口往深处走,走到了柏园。
这是一栋很有特色的别墅,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此成立。
.
近两年,广州市下大力气对此处进行了还原修缮,如今对外开放,成为一处精神家园。
.
这栋别墅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建筑风格充满浪漫情调,内部装饰具有民国时期的风格。
一楼是公益图书馆,可以安静地看书;二楼是语史馆展览厅,追溯研究所创建的历史渊源、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
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很美,也很安静,没有嘈杂之声,置身其中,读书或看展,都不会被打扰。
.
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很美,在这里呆上一天,看看书,发发呆,也不会觉得落寞。
.
当然,这里有书,坐下来看书才是蕞好的选择。
.
找了一本《我们为什么行走》,慢慢地读着,读到一句丘吉尔名言——“我们塑造建筑,它们也塑造我们。”
.
这句话有意思,那么用于行走呢,也适合。我们行走,用脚步去丈量想去的地方,同时,我们去过的地方,也在影响着我们。
.
想起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有一句话:“我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句话深富人生哲理,人与一个空间,不只物理的存在,更是互为精神寄托。
我在广州的街头行走,触摸着这个城市的脉搏,感受这个城市的肌理;我在柏园里感受着建筑之美、历史发展之美和文字之美,她也带给我短暂而美好的影响。
.
一座城、一座建筑、一本书,就这样,给我的记忆储存了一份广州印记。
16
广州 · 柏园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7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菲宝爱学习
2024-06-30 11:02
广州自习好去处(21/100)之东山口柏园
位置名:东山口柏园
🕤营业时间:10:00-20:00(周一闭馆,19:00停止入馆)
🧐地址:越秀区东山口恤孤院路12号,中共三大博物馆对面
👀环境:柏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创办于广州,是中国第一个以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为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学术高地之一。同年10月22日,“史语所”迁入柏园,拥有了独立所址,在此擘画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的蓝图,展开一系列具开创性的调查研究,并创办了中国首个专业领域学术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8年,恤孤院路12号柏园被公布为广州市历史建筑;2022年,柏园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史语所创始之地终于得以回到社会公众的视野之中。(公众号: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
一楼是中山图书馆的一个流动书吧,位置不多,人也不多,有桌子有沙发,也有一些书籍可以借阅,非常安静舒服。美中不足是没有什么充电的位置,也木有WIFI。洗手间在室内!这次我自带luckin,(券是在抖音上抢的,柠c咖只要5.9!)建议大家还是不要带有味道的食品哦!二楼是可以参观的史语所,真的很有纪念价值。我第一次是2022年12月来的,试图在这里找到近代史作业的资料哈哈哈!
👣周边:东山口,风湿地带,潮人出没,我就不在这里占用篇幅来抢风头了哈哈哈哈!
综合评分:🌟🌟⭐️⭐️
15
广州 · 柏园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24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wingyyh
2024-11-03 18:45
穿越1928,探秘柏园
东山果真是卧虎藏龙,名园林立,逵园、春园、隅园、简园……每一栋都有独特的看点与历史故事。
位于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的柏园,近年来被确证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创办旧址。柏园在1923年左右建成,距今已有近百年。1928年7月,史语所创立于文明路国立中山大学内,10月在柏园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曾聚集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学者,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学术发展的起点,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学术高地之一。
ps:此次打卡是中山图书馆的馆外活动,所以印章不确定是常驻印章😊😊
11
广州 · 柏园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1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丹丹丹妮丝
2024-07-10 14:25
广州东山口|柏园|史语所~民国建筑
众所周知,东山是小洋房的聚集地
除了潮人区、网红店之外,还有历史😌
📍柏园
就是其中之一,建于1920年代
也是近年来活化相当成功的民国建筑💯
-
这里曾经是✨史语所的所在地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创办于广州,是中国第一个以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为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学术高地之一。同年10月22日,“史语所”迁入柏园,拥有了独立所址。
-
现在一楼是书吧,也就是迷你图书馆
二楼有史语所相关的展览、建筑修复对比等
有空调、洗手间🚻🚫不可饮食
-
周一闭馆、免门票
📍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
18
广州 · 柏园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2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盐水楔之孤舟
2024-09-24 17:45
东山口|庙前直街 City Walk
老一辈的广州人常说西关小姐,东山少爷,里面所指的东山就在片区域,这里有一条特别有市井气息的小街道——庙前直街,车流和人流在此川流不息,路两旁的建筑有着历史的厚重感,除了这条小街外,往里走还有400多处民国时期建造的住宅,林立的红砖老洋房,周边苍翠茂盛的老树木都在述说着广州近代的历史文化故事
广州 · 庙前直街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2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脑袋不要想太多
2024-02-02 23:47
来东山口一定要先冲进逵园看个展!!!
每次都拖拖拉拉真的 然后很怕关门 然后就会哈哈哈哈先冲逵园 因为印象中有一次就是刚好好像要卡点了 没看上 所以后来就是每次都会先跑看展再逛 哈哈哈哈哈哈😂
“看展卡点后遗症”冲冲冲 这里也是承载了很多快乐回忆的地方哇哈哈!和好几个朋友都来过!!!又是大学到现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冲鸭!!!
在广州上学的日子可太招人稀罕啦啊啊啊啊!!!
广州 · 逵园艺术馆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3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viva_6043
2022-09-17 22:09
东山口-逵园艺术馆
东山口给人感觉很有艺术感和复古风的氛围,这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打卡,尤其是喜欢拍照的型男靓女,复古风满满
广州 · 逵园艺术馆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1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ChiLingLing
2021-01-17 22:20
广州东山口 | 逵园艺术馆
0元展🎨
色彩斑斓的漫画展
治愈人心❤❤❤
广州 · 逵园艺术馆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94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李超雄ArxLee
2024-09-23 19:25
很开心见到非常多的新老朋友。
在此特别感谢 逵园艺术馆 的平台
15
广州 · 逵园艺术馆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55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行走的m_5459
2024-05-07 23:32
隐入尘烟|东山柏园:“史语所”始创地
广州东山新河浦在民国是达官贵人居住地,有东山少爷的说法,他们在此建设了一大批红砖清水墙小洋楼,保留至今,仍然是靓丽的风景。
柏园约建于1923年,是东山口乃至整个广州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民国住宅建筑。进入柏园,三层高的红楼巍峨矗立。1928年10月22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迁入柏园。史语所是中国第一个以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立研究机构,它的成立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被誉为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的开端。
在史语所迁入之前,柏园和其他东山洋楼一样。1928年秋,柏园被租用为史语所办公地,供史语所原班人马在此通宵达旦,奋笔疾书。
1929年6月,史语所从广州迁入北平,而后几经迁址,跌宕起伏。柏园被用作史语所的时间只有8个月,但却为史语所的始创地。中国现代人文血脉由此发轫,期间诞生的科研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传承。
园内踱步,院子里古树参天,枝繁叶茂。育树如育人,学人为真理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在代代人的传承中开枝散叶。
进入柏园,三层高的红楼巍峨矗立,一条带有伊斯兰建筑风格拱券的连廊将红楼切分为东、西两座。
史语所当年只租下了柏园的东座,柏园现在只修缮了西座,东座仍处于封闭状态。
踏进红楼,空旷的客厅地上铺满了年代感十足的花砖。花砖没有换新,而是保留原貌,整个客厅基本一比一还原了史语所时期的会客室。
拾级而上,柏园的二楼被改造为历史展览馆,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史语所的创办、史语所时期的研究硕果和柏园的活化利用。
二楼展览馆的前身为史语所图书室和研究员工作室,中国第一本人文科学的官办学术期刊《集刊》在这里创刊,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创性工作——河南洛阳、安阳的殷墟发现——也在这里催生。
柏园不仅是中国现代人文科学发展的起点,本身也是一座凝结着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宝贵建筑遗产。清水红砖墙砌筑的外墙、西式栏杆、拱券等特色构件和工艺,在修缮后重现当年色泽。
红楼无声,秋风簌簌,驻足回望,是昔人转身之间遗落的芬芳。
广州 · 柏园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3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粤滋味揾食团
2020-10-24 19:33
庙前直街将拆这些老字号美食店至今回味
-
说起东山口,这里民国别墅林立还藏了多家老字号美食小店的老街,相信很多人来打过卡📸但听说庙前老街将要拆迁,趁着今天休息故地重游此地~
-
1️⃣️#成隆行
蟹粉小笼包🦀️是这家老字号蟹行的招牌,轻咬薄皮,汤汁止不住溢到口中😋蟹肉鲜美,但要注意有些蟹肉里夹杂碎壳,不过整体不错,收了工资偶尔可以奢侈一顿~
-
2️⃣#澳泰美食
澳泰是街上的人气王🔥到了饭点时常排满人,来的人都爱点一份金牌冬阴功贵刁🍜其料够足,先酸后辣很开胃。
-
3️⃣#肥佬牛杂
肥叔的牛杂最讨学生喜欢☺️一份煮得淋软,汤汁浓郁的牛杂🍢是学生们的豪华小吃。
-
4️⃣#浓心爷爷
浓心爷爷是一家价格亲民又实惠🥰的面包店,无水鲜奶蛋糕和流心紫薯包在这里回头率很高。
-
5️⃣#仁信双皮奶
尝了街上多款美食,还有这里的糖水不能缺,奶香四溢,清淡中也不缺甜美😊偶尔来此品上一碗双皮奶也不错。
-
相比那些灯火辉煌的广场和网红步行街,这样的街道看起来格外亲切🤗不妨趁庙前直街还没拆迁,有时间再去游逛一次吧!
广州 · 庙前直街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21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我系猪仔包
2024-04-20 22:09
周末东山口city walk,跟住老广去觅食‼️
东山口有着400多座民国时期小洋楼,有着年代历史记忆,在现代风格的碰撞下,成为潮流聚集地,周末时光,好多潮人来打卡,买手店、咖啡店、餐饮店、小吃店……这次快点跟着老广的脚步来city walk吧⛹🏻⛹🏻
.
✅庙前西街:潮流街区
潮人聚集地,各种咖啡馆、买手店
✅庙前直街:美食街区
以小吃为主,可以边光边吃品尝不同的味道
✅陸园艺术馆:
免费定期有画展,工作日11:00-18:00,非工作日11:00-20:00柏园
✅明园
历史老建筑,走在老街中,仿佛自己穿越到民国时期。
✅培正路
红墙建组跟黄强建组融合在一起,民国跟现代完美融合,拍照好好看呀
✅新河浦历史街区
民国洋楼聚集地,氛围感拉满,更适合拍照好出片。
✅基督教东山堂
每周日会做礼拜,可以现场免费参观,感受教徒的虔诚。
✅东山口市场
平常街坊都会去买菜,里面有好多家老广喜欢的美食店。
.
这次去到周生记太爷鸡,之前去北京路店吃过就一试难忘了,这次来city walk遇上,买上一点带回家加加菜。
.
他家的烧鹅、太爷鸡和各种卤味,真的永远吃不腻,地地道道的老广烧腊,已经开了好多年了,平常阿叔阿姨们都排队买回家晚上加菜。
.
✅太爷鸡🐔
周生记的太爷鸡的外皮透亮中泛着油光,色香味俱全😍,外皮酱汁入味,肉质鲜嫩紧致,蘸上搭配的酱汁💦,好吃不腻👍。
.
✅卤水拼盘
除了太爷鸡,还我鹅肝、鹅肾、猪肚、猪手、鸡爪,食材新鲜风味十足,味道不咸不淡恰到好处。
14
广州 · 庙前直街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12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菜头_5128
2024-06-24 08:53
广州东山口打卡
广州东山口庙前直街 溜达
因为最近广州天气都很热 下午3点后去逛最合适了
1️⃣️澳泰茶餐厅 东山口必吃榜单之一 (每天饭点超多人排队,点了粉金牌冬阴功贵刁,感觉味道中规中矩 还行 ,期待值太高了,有点失望)…
2️⃣面对面 一家重庆面馆,开了十几年,粉还可以的,老板人超好,还可以点炒菜,老板一直在推酸菜鱼,可惜已经吃饱了,下次再试试…
3️⃣东芝柠檬茶 感觉人手一杯 ,喝过很多次,感觉不错,今天解锁特价柠乐还行,tips工作日价格会优惠点噢👀
4️⃣爱淘精品 主打厨房用品,陶瓷、玻璃物品,超多款式,还有外贸同款,价格分2元、3元、5元、10元、15元区,随便选,有时会淘到一些好东西,眼花缭乱,可以慢慢挑上半天(老板说明天最后一天了 总店在西门口)
还有很多美食 拍照打卡的地方
地址:广州东山口地铁EF出口
广州 · 庙前直街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1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Muxi_6321
2020-11-07 19:22
再见庙前直街|东山口老广州回忆人文扫街
最近听说东山口的庙前直街要拆迁,在东山口出生长大的我,趁着有空来故地重游一番!
虽然感到惋惜,但不的不说这是城市发展的一条必经路。希望将来在城市努力发展的同时可以保护好这些老广味道。
庙前直街,我们有机会再见!
广州 · 庙前直街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10
评论
取消
查看全部
6
7
8
9
10
11
12
下载十六番手机客户端,分享此刻
app download
返回顶部
下载App
提交反馈
联系方式(选填):
发送给十六番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