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晋城的此刻

  • 吉吉的游记 2023-11-01 20:02
    陵川崇安寺|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相比于高平,陵川的访古在交通上还是便利许多,崇安寺就位于县城内,广场前就是热闹的集市,正对的一条马路两边种满枫树,这个季节去正好枫叶🍁红彤彤,不过树还小,需要再过些年更有味道。

    崇安寺屋檐翼角的挂满了风铃,风吹起时十分悦耳,整个寺的面积很大,但人蛮少的,虽然广场前的集市上人还蛮多,但一进来就立马清净的很。

    📍崇安寺位于陵川县崇文镇中心的卧龙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

    👉创建年代不详,据推测,应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创建。崇安寺古称凌烟寺,唐初名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三年赐名崇安寺并新建山门,明洪武年间置僧会司,明万历、清乾隆及道光年间多次重修,历史上曾被称为陵川十大佛寺之首。

    👉崇安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石佛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掖门、廊房、插花楼等建筑。寺内还保存有宋金明清、民国时期碑刻20余通。

    ✅山门系明代建筑,山门明间青石门框为宋代嘉祐年间(1056—1063)制作。
    ✅西插花楼为元代风格。
    ✅钟楼里保存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铸铁钟一口。
    ✅大雄宝殿,清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该殿为陵川现存进深最大的古建筑。
    ✅石佛殿,殿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浮雕石刻,为隋唐作品。是崇安寺内最早的文化遗迹。
    • 10
  • Emma_2201 2024-03-11 16:01
    晋东南|陵川崇安寺气势恢宏、巍峨挺拔‼️📜 人们常说,先有崇安,后有陵川。在当地,崇安寺有“十大寺院之首”之说。另外还相传,崇安寺建在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陵寝之上。崇安寺是该县著名的地标性古建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现存崇安寺为两进式院落群,坐落在县城西北的卧龙岗上,依地势从低而高造三层平台,在最高台上建崇安寺的山门“古陵楼”。古陵楼后有过殿;再其后为大雄宝殿。古陵楼左右有钟鼓二楼,当央殿西有插花楼。
    🔴1、 崇安寺山门雄伟,寺前筑三坛,排列数十级台阶依次而上。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古陵楼,也被称为“最美山门”。有人考证,是因石勒陵墓在此而得名。古陵楼面宽五间,进深六椽。耍头雕成龙头和象鼻样式,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其左右两旁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之上悬挂万斤铁钟,其声可传数十里,鼓楼上的鼓因历史久远已损坏不复。
    🔍 现存的古陵楼于明朝万历四十一年重建,重建时使用了北宋嘉佑年间的石门砧和门框。在古陵楼的青石门框下,一对造型可爱的断臂石狮蹲坐两端,憨态可掬。门框顶端刻有“嘉佑辛丑六月三日泽州陵川县”。据介绍,用青石作门框,在国内寺院中较为少见,保存至今的宋代青石门框更为罕见。
    🔴2、 进到寺内,就可以看到过殿。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建筑,殿前有大型月台,两边全是厢房。
    🔴3、 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前有两棵树木化石,距今已有两亿年之久。
    🔴4、 寺院内的藏经楼多为一座,而崇安寺却有两座,且居于寺院之中央,位于东西两侧,当地人称作“插花楼”,意思是新科状元所戴夸官的插花官帽。东插花楼毁于清代的一场大火,现存的西插花楼,为重檐楼阁式歇山顶,琉璃剪边,飞檐斗拱,构造精细,是寺内仅存的有元代遗风的建筑。
    🔴5、 在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座佛龛,称为“石佛殿”。据考证,为隋唐时期所雕,是崇安寺最古老的佛像。
    ⭐ 据介绍在崇安寺有“三奇”:
    1️⃣ 寺内建筑从前往后,沿古陵楼、过殿、大雄宝殿、石佛殿,这四重建筑却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与中国古代寺院建筑对称讲究很不相符。
    2️⃣ 一般而言,寺院内只有一座藏经楼,且居寺院之中央。而崇安寺的藏经楼原来却有东西两座,而且位置分立正殿的两侧。
    3️⃣ 古陵楼东面的钟楼内,宋代铁钟悬挂于一层,属奇怪之举。
    • 18
  • 花儿的溜娃日常 2024-04-15 12:10
    别错过了山西境内的这处阁楼式建筑🌿崇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是古泽州境内规模最大的阁楼式建筑。该寺最早建立在后赵皇石勒侄子石虎在位期间,大约公约335年至348年间,而陵川县建县在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此有了“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说法。
    🌿崇安寺坐落在卧龙岗三层高台之上,俯瞰着整个陵川县城,大有“古陵揽胜”之势。依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当央殿(过殿)—大雄宝殿—石佛殿。东西两侧,从南到北依次是:钟鼓楼—掖门—廊房—插花楼。
    🌿山门,又名“古陵楼”,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创建。现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兼有宋代遗构。青石门框是宋代的,上面刻有嘉佑辛丑年(1061)字样,门口断臂石狮也是宋代留下来的。山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是一座带围廊、出平座的两层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屋顶有彩色琉璃鸱吻对峙,耍头雕成龙头和象鼻,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古陵楼前面有“行山钟秀”四个大字,背面有“留月栖云”,再伴着这晨钟暮鼓,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淡然甜雅的感觉。
    山门东边为“晨钟”楼,里面的铁钟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高1.98米,口径1.64米,据说重约万斤,声音可传30里。东面是鼓楼,遗憾的是鼓已经损坏,不复存在了。
    🌿过殿为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过殿后墙所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佛宝舍利来源录》碑,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字迹已经斑驳不可辩。大雄宝殿为单檐悬山顶建筑,前有两棵树木化石,距今已有2.5亿年,为陵川地区古地理环境研究、古生物研究等提供可靠依据。
    🌿西插花楼,原为藏经楼,因重檐翘角造型与状元所戴插花官帽相似,因此被称为“插花楼”,构造做法为明显元代风格。东插花楼在清代的一场大火中被毁。
    🌿从大雄宝殿的东侧穿过就到了石佛殿,殿内镶嵌着一组石刻,正中为一佛二弟子,两侧各为一菩萨,为隋唐时期遗物,是崇安寺内最早的文化遗迹
    • 17
  • 东靈州 2024-05-17 11:43
    陵川崇安寺|古陵气势“烟锁禅关寂寂幽,远公邀我且淹留。菩提非树真常在,优园无花香自留。”-明万历年韩国宾崇安寺提笔
    假象四百多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个叫韩国宾的书生在瞻仰崇安寺后,提笔留下了前述的诗句,寺内僧侣将这些诗句篆刻立碑,置放寺内。四百多年后的又一个早晨,我来到了这个叫陵川的地方,进入了这个叫崇安寺的寺庙,读到了书生韩国宾的这段诗句。
    陵川县,位于山西太行南麓,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建县,陵川之名源于县域内有陵阳水,又有一说指县城位于后赵皇帝石勒墓之前的平川之上,故称陵川。据传石勒死后其侄石虎继位,在卧龙岗上兴建寺院,即现在的崇安寺前身。故陵川民间传说“先有崇安寺,后有陵川城”。崇安寺古称凌烟寺,唐初名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赐额更名为崇安寺,取“崇高安宁”之意,并沿用至今。
    寺院前侧正中为山门—古陵楼,钟、鼓楼分居左右,一字排开,犹如城门,以居高临下之势,俯瞰全城,巍峨壮观。现存古陵楼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古陵楼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彩色琉璃剪边。穿掖门即进入了崇安寺院内,回看山门背面立四方匾额,分别为“留”“月”“栖”“云”。院中有央殿,央殿两侧原有东西插花楼,东插花楼毁于抗战前兵火,现仅存西侧插画楼。插花楼为元代楼阁式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因外观与古代士子考中状元后所戴的插花帽相似而取名。想必书生韩国宾也曾在这插花楼下驻足,遐想自己“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若能科举高中,定然聚全力报效朝廷,以求光宗耀祖。当然,韩国宾有无高中,已无从知晓,但总归在崇安寺的一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名字。
    央殿后为大雄宝殿,现存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带前廊,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 大雄宝殿各主要梁架之间用数根细小蜀柱支撑,蜀柱上下相对,蜀柱间连以穿枋,加之七架梁以上彩画形式统一,浑然一体。
    出寺后已过辰时,广场上已是熙熙攘攘,属于崇安寺,属于这个北方小县城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 藏羚羊_9210 2024-02-27 19:08
    国保单位|穿越时光 感受千年古刹:青莲寺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550—559年),初名“硖石寺”。唐(867年),敕赐“青莲”为额。北宋(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福岩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沿袭至今。
    青莲寺以其现存54尊唐、宋彩塑而闻名,其中的宋塑采用了四种妆金工艺。
    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它所显示的佛殿,布局完整,山门、围廊、讲坛、佛殿莫不具备。
    古青莲寺双面编壁背光,其背面观音像并非近代常见的女像观音,而是罕见的男相观音。
    古青莲寺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东西两塔组成,正殿和南殿由于殿宇垮塌严重。
    2024年正月十五我们一行13人从珏山出来,路过青莲寺,进去参观时,遇古青莲寺南北两殿维修,只能走到南殿大门处,透过门缝可以看见南殿佛坛上宋代彩塑5尊。寺门上“古青莲”三字,落款王又军,这不知有什么渊源和故事。
    1.舍利塔
    古青莲寺东侧有是明(1596) 建造的覆钵式砖塔,俗称藏式塔。
    2.高僧慧峰灵塔
    古青莲寺西侧保存着唐乾宁二年(895)建造的高僧慧峰灵塔,为唐末不可多得的石造建筑物。
    3.正殿
    正殿,亦称大佛殿,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6尊彩塑,唐风犹存。
    4.南殿
    南殿,殿内佛坛宋代所筑,佛坛及两山墙下尚存残缺的宋代及晚期彩塑12尊。
    福岩禅院既上院,自唐后,历代皆有增建。寺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
    5.释迦殿
    又称中佛殿,始建于宋(公元1076年-1102年)。殿内现存宋代彩塑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千手观音组塑。该塑像表情自然,比例和谐,一改唐代宽胸细腰之风。
    6.掷笔台
    院东一堵山崖壁立,上平如台,长宽约丈余,相传是高僧慧远禅师注《涅架经》的掷笔台。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台南端建有款月亭,古人誉之“珏山吐月”。
    7.子母柏
    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柏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柏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柏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
    8.银杏树
    寺内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 17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