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晋城的此刻

  • 鼎鼎_2068 2024-03-30 12:29
    三晋望族 沉寂五百年的复兴⭐沁河古堡系列之西文兴(柳氏民居)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西文兴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氏民居)。柳氏民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人柳遇春(陕西华昌府通判)的故居,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2006年,柳氏民居作为明清古建筑群,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脉络
    河东柳氏为三晋望族。柳宗元,唐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后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因仕途蒙难,柳氏一族无法在长安立足,只好东渡黄河,隐居到离河东不远的沁水。此后,三晋名门望族河东柳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沁河流域的丘陵河谷间,柳氏后人以耕读为本,隐姓埋名,不宣门庭。沉寂五百多年后,在明代再度兴起。
    建筑风格与看点
    柳氏民居依山而建,丘岗起伏,高台修宅,深堑筑堡,远远望去形若“凤凰展翅”。东有三台左抱,西有九岗右环,南有行屋拱翠,北有鹿台挺秀,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
    柳氏民居建筑东为外府区,包括柳氏宗词、魁星阁、关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北为内府区,现存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行邀天宠、堂构攸昭、磐石长安六个府第,以及闺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附属建筑;中为内外府相接处,为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门楣、窗棂、栏杆、匾额、梁坊、斗拱、飞檐,无不雕刻着精美的纹饰,气势恢宏。最有趣的是牌坊和府第前的石狮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区位与交通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沁水县城出发自驾约30分(有城乡班车),晋城市区出发自驾约1.5h。附近高铁站为晋城东站。
    • 18
  • 豆豆在旅途 2024-07-16 17:40
    柳氏民居,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是为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后裔修建的故居。最早的民居由柳宗元第17代子孙柳琛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柳氏民居坐北朝南,原建筑有13座院落,现仅存4座。除两座石牌坊为明代所建,其余皆为清代建筑,柳氏民居为明、清时城堡式庄园建筑的典范。
    过大门后沿坡而上,便可见一面三角城墙,城墙上方方正正的观景台。登上观景台,看见的两层楼阁是魁星楼,魁星楼西侧是关帝庙,去的那天关帝庙是关着的,据说里面有价值不菲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行草书法碑文《周易本义》,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谕俗四条》,唐代吴道子的《圣人十哲图》等教化之作。
    过魁星楼,其后是文昌阁和柳氏宗祠,宗祠前有一阔地,塑有柳宗元像,那天宗祠也没开。从文昌阁“行屋拱翠”石洞继续往里行走,就是柳氏内府街衢。
    柳氏聚居区有两座成贤牌坊一前一后,青石筑成,二柱单楼悬山式,一碑刻有“丹桂传芳”,“庚子科柳騄” ;另一碑刻有“青云接武”,“丙午科柳遇春”。
    这两块石碑及碑下的石狮是柳氏民居里最有年代感的,所以多介绍一点:
    在我国现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贞节牌坊、功德牌坊两种,但柳氏民居的这两座牌坊是成贤牌坊,取意“学到痴愚便是贤”之意。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柳禄、柳遇春而修建的,至今有450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
    明嘉靖二十三年,西文兴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騄(庚子科进士),世家皇帝恩赐“丹桂传芳”金匾,同年修造起这座“丹桂传芳”石牌坊。
    明嘉靖二十九年,西文兴柳氏第六代族人柳遇春(丙午科进士)因其父柳大武战死疆场之后,世家皇帝恩赐柳遇春“青云接武”金匾,封柳遇春任陕西巩昌县通判,补陕西同州知州,曾任山东宁海知州,并奉旨建造“青云接武”石牌坊一座,均为纪念其祖孙功绩。
    石牌坊下的八头石狮被称为“教化狮”。“丹桂传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翘尾巴狮”,告诫人们话到嘴边留半句,祸从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狮叫“老实狮”,狮子的尾巴藏在了两腿之间,表示不能傲慢,懂得夹着尾巴做人。第三尊石狮叫“安分守己狮”。第四尊石狮脚下踩着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狮,肚子里还有一个低着头的小狮,意为“出人头地”。“青云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狮叫“金榜题名狮”。第二尊石狮叫“寻求靠山狮”。第三尊叫“坐享俸禄狮”。第四尊石狮叫“宦海沉浮狮”,告诫人们官场沉浮变化莫测
    • 17
  • 最笨旅行_3023 2022-03-16 11:19
    柳氏民居|我在河东,寻找柳宗元长久以来,河东柳氏踪迹全无。一代文豪柳宗元,留给故土一大片空白,直到一枚“脚印”的发现。
    上世纪末,有学者被山西晋城的千年古村落吸引了目光,随即前往考证。在碑刻上,他们看到了令所有人窒息的句子:
    “唐末,始祖自河东徙沁历。”
    河东,那不正是子厚先生的故土吗?于是中国唯一同祖聚居的古村落横空出世,一个封存一千多年的秘密摆上了世人面前。
    那场灾祸降临之前,柳家的一切都沐浴在盛唐金色的辉光里。史书记载,柳子厚“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中进士后,为官清廉,青云直上。
    然而,在十多年后的永贞革新中,柳宗元等主张罢免贪官,触动了权贵。王叔文被杀,“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的柳宗元,先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剌使,官运急转直下,性命也如山风草芥,岌岌可危。
    为避“灭族”之祸,他令河东柳氏分散外迁,“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勿宣门庭。”自此,一代名门望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五百年。
    五百年足够消解记忆,也足以抹去伤痕。入了明代,河东柳氏终于坐不住了,记忆里盛唐般辉煌的文兴之风被重新唤醒。进士、状元、国子监……各种头衔如雨点般飞出小小的院落。柳氏族人大兴土木之余,还在嘉靖年间,得授“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的祖孙牌坊。
    那个时代的辉煌,在飞檐翘角中展露无遗。司马第罕见而极尽奢华的门楼上,九层斗拱错落齐天,气压大地;柱础虚弥座上端四角略微凹进,借势雕刻四只巨大的蝙蝠,画尽了美学和匠心的合璧天成;元宝耳石狮、一品青莲节节高砖雕、明四意暗八仙木雕堪称海内孤品;王阳明、方元焕、吴道子的真迹于此可寻;国内仅存的八只教化石狮,以出众的身世诉说着沧海桑田后的一切如常……
    只是,世间星辰轮转,唯有“万物不过三代”的规律是永恒的。步入近代,柳宗元的后裔们沦为山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已与常人无异。有人说,“诗书传家的风气一旦发生断层,他的吏治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后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传承。”这固然是现实,但或许,起起落落才是生活的常态。
    每个族氏,都是首流淌的诗歌。对河东柳氏来说,他们曾有个铿锵的前奏,也面临着长久的温婉流泻和落寞的休止符。而当我们抚摸着这嶙峋的一砖一瓦,那些辉煌与黯淡,都化作一种可供触碰的亲近、叹惋与警醒。
    这时的河东柳氏,想来已背负足够的兴衰,而能够以平常心面对命运轮转。就像千年以前,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芜,没有楼台高阁,也没有刺眼的琉璃瓦。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