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正定县的此刻

  • 赟菜_8546 2024-10-26 10:11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隋朝改名解慧寺,唐开元年间更名为开元寺。
     须弥塔,又称雁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须弥塔形式古朴,稳重端庄,虽经数次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
     法船殿是开元寺的主殿,现仅存其基础遗址。‌法船殿位于中轴线末端,坐北面南,殿正中塑有法船,船上塑有“慈航普渡”的神像。法船象征着佛法智慧,比喻为拯救苦难海洋中的众生‌。
     钟楼与须弥塔相对而立,这种布局是典型的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如今这种布局是我国的孤例。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高14米,砖木结构。一层正中有圆井,与二楼悬挂的钟口相对。钟楼始建于晚唐时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座钟楼,具有极高的古建价值‌。钟楼上悬钟一口,挂于钟楼中心粗大木架上,钟高2.9米,口径1.56米,钟口厚15.5厘米。钟亦为唐代遗物。
    ‌‌ 赑屃是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纪功碑的碑座‌。‌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鼻孔直径0.21米,残重107吨。这个巨大的赑屃和残碑对研究唐至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堪称“天下第一”。赑屃,又称霸下,是传说中的龙之第六子,形似龟,好负重。
     开元寺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布局严谨,前为天王殿,东为钟楼,西为须弥塔,相对而立,后为法船殿。这种布局不仅展示了唐代佛教寺院建筑的典型特征,还反映了佛教建筑从以塔为中心向以殿阁为中心的过渡过程‌。
    ​ 开元寺门票25,总体感觉地方不大,但是每一件遗存都能得到一个“最”字。25块钱,物超所值。
    • 20
  • Keep_5317 2024-05-03 15:59
    广惠寺华塔,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例”广惠寺始建于唐代,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

    广惠寺多宝塔,又称“华塔”,塔高40.5米,是一座四层八角形楼阁式花塔,整体为青灰沟纹砖和黄土粘结构筑而成。从碑文史料中得知,华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间,现存主塔塔身应当修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也有学者认为,华塔第一、二层为宋代遗存。

    作为广惠寺的主体建筑之一,原先华塔前应有天王殿、前殿,塔后有后殿,但现在寺院其他建筑均已被毁,只余华塔独自矗立。

    华塔主塔四周还有四座小塔,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如今我们见到的是1999年重建的。

    主塔最上层为华塔精华所在,雕塑有菩萨、力士、狮子、大象等艺术造型,制作精细、排列有续,远远望去,犹如巨大花束,故名花塔。

    历史上真正形成花塔类型是在宋、辽、金时期,元代以后濒于绝迹。

    总共四层的华塔,下方三层为楼阁式,第一层和第二层有阶梯,第三层内的塔心室供奉有2尊唐代佛像,第四层为花束形塔身,上有力士、象、狮、菩萨等造像。虽然华塔始建于唐朝,但“从三、四层斗拱均出40度、60度斜拱,这足以表明其金代建筑风格特征”。

    当你站在塔下凝望这座古塔时,一定会被它精美的第四层吸引,如果仔细看塔身上的浮雕,还可以将华塔的第四层再自下而上分为八层:

    第一层:八角位置各有一个力士造像;

    第二层:在八面正中各有一个吼头;

    第三层:在八角位置各有一尊站立状的狮子,八面正中则各有一座方形小塔;

    第四层:在八面正中各有一尊站立状的大象,八个转角处则各有一尊方塔;

    第五层:在八个转角处各有一尊佛像;

    第六层:八个正面为仰莲,转角处各有一尊方塔;

    第七层:八个正面各有一座方塔;

    第八层:八个正面各有一尊菩萨造像。

    原先这些塑像上应有彩绘,如今已经凋落,只有第六层的仰莲莲瓣上还留有一些颜色。

    全国现存花塔为数不多,此塔雕饰最为精美,造型极为独特。

    “若由形制上看来,这华塔也许是海内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样的奇特。”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评价广惠寺华塔。

    华塔不仅造型独特,还可供人登塔远眺。据《正定县志》记载,清乾隆皇帝曾两次登临华塔,并题诗作赋。
    • 18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