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舜行天下 2022-01-01 17:44
    大足石刻宝顶山③千年造像里的科技密码八十多年前,39岁的梁思成攀爬穿行过茂密湿滑的树林,看到眼前这座满是石刻雕像的山峰时,他惊呆了,菩萨庄严宝相,洞窟幽暗神秘,山崖上留存的千年讯息,完美的记录了古代中国黄金时代的科技与审美。

    1946年,由梁家骆、马衡、顾颉刚等文保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对大足石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首次以大足石刻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的结果,正告国人。1947年,在美国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梁思成首次将大足石刻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在世界认识大足石刻前,人们相信艺术创作中的透视法源于欧洲,成熟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其代表作,然而在《最后的晚餐》诞生的三百多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建造宝顶山石刻的宋代工匠们,用自己精妙的技术,展现了令人震撼的透视法。

    华严三圣像(图5),身高7米,顶天立于莲花台上,是整个大足地区最为高大的三尊立像,佛像雕凿在峭壁上,峭壁之下紧贴着一条狭长的走廊,供观者立足,这么高又这么近,按理当有人站在佛像脚下抬头仰望,是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大佛面容的。

    而事实上,每一个在佛像脚下抬头仰望的人,都能接收到三圣像亲切附身与你对视的目光,佛像的面容一览无余,佛头与躯干保持惊人的修长协调,没有一丝扭曲失真。倾斜附身的造型,刻意放大的头颅,是产生这种协调性的秘诀,这就是近大远小,两点透视法。

    另外三圣像中最左边的文殊菩萨向前倾斜达到20度的同时,左手还托着一座七层宝塔,这座宝塔石质实心,高1.8米,重400多kg,手托着这么重的塔,时间久了很容易断裂,这样严重头重脚轻的造型,居然在近10米高的山崖上悬置了800多年,几乎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建筑奇迹。

    其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撑栱,一种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匠人们特别设计了飘逸的袈裟,从侧面看去菩萨的袈裟恰呈三角形,它即是佛衣,也是支柱,重力经过传导,施加在佛像的躯体上,让宝塔虽凌空高悬,却稳如泰山,堪称建造史上的神来之笔。

    类似精妙的设计在宝顶山石刻处处可见,就等着游人们慢慢探寻。宝顶山石刻的设计依托的是当时宋朝科技艺术的发展,发达的科技也成就了宝顶山石刻这座中国石窟史上最后的绝唱!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