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继续坚持做某事 2023-09-21 11:06
    『考察日记』当形式大于内容,装饰成为意义。河北 承德 普陀宗乘之庙
    今天继续介绍普陀宗乘之庙中一些迷人的细节。

    普陀宗乘之庙建成时正是清王朝鼎盛时期,这是一所皇家寺庙,它所表现的审美代表了清代皇室,乃至当时整个民族的审美,也是象征着这个盛世王朝。

    整个寺庙建设的精致,完整,一丝不苟。造型的比例得当的同时,有太多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甚至看一眼就不能自拔。

    不过游览过普陀宗乘之庙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尤其是看到图2.3这两个屋顶上的琉璃时,这样的想法越发强烈:当形式大于内容时,装饰是否称为了这些建筑构件存在的意义?这种趋势又是否可逆?

    螭吻位于屋顶的砖瓦处交汇处,这个特殊部位在没有加固措施的情况下极易损坏造成脱瓦、漏水,而螭吻可起到加固屋顶的作用。

    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
    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

    这些我们今天看做是装饰部件的部分,都来自无数代建筑工匠经过大量实践得出的经验的,它们的存在都有关乎结构的实际意义。

    它们的存在起初只是为了让建筑更加牢固,后来人们用动物形象赋予它们吉祥的意义。在普陀宗乘之庙,这些吉祥的形象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符号的堆砌。直到今天它们Z初的意义几乎被遗忘了。在我们今天所制作的仿古建筑中,这些部件彻底为了装饰而存在,甚至整个建筑已经摇身变成混凝土结构,延续这种“样式”制作建筑目的,是因为传承么?

    图2.3中一圆一方两种兽头,都在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诠释着美感。甚至兽本身的特征已经不再重要,它是不是螭吻还是嘲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方或者圆形的形式感。

    形式大于内容意味着过度的表面功夫和虚无的内在,装饰意义的放大也意味着对本质问题的忽视。而这些美越是趋于表皮,越是容易一眼让人震撼。如同图1中的藻井,看上去华丽绚烂,但再仔细看看,只不过是浮华罢了,相比之下唐宋简洁有力的斗拱反而更令我着迷。
    末图是在普陀宗乘之殿远眺棒槌山。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