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民国名人堂 2024-11-10 17:32
    巴金故居探秘:武康路上的文学殿堂📍巴金在上海的故居位于上海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始建于1907年,位于上海徐汇区。此前之所以叫福开森路,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的名字来命名的。当时其在这附近的一所大学任教,为了方便学校师生出行便自费建了这条马路。刚开始这还是一条土路,周围都是水稻和菜园。后来随着法国地盘的扩大,以及福开森化解了法国与其他各国的矛盾,当地民众为了感谢他而把这条小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后来,这里聚集了大量名人,包含晚清重臣李鸿章、民国国母宋庆龄及文学巨匠巴金。 这条街也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其中,113号就是巴金曾经的寓所。

    🏡这座始建于1923年的三层小洋楼,承载着巴金先生40多年的生活与创作记忆。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便在此居住,直至巴金先生逝世。

    📖在这里,巴金先生完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众多译作及小说,成为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的瑰宝。巴金先生在文革结束后重回武康路113号,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随想录》,这座小楼见证了巴金先生的辉煌与坚韧。

    🌳如今,巴金故居已成为文学爱好者和历史迷的打卡圣地。走进这座小楼,仿佛能听见巴金先生的笔声在耳边回响,感受到他那种对文学与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巴金故居四周环绕着绿树,掩映于静谧之中。高高的院墙与大铁门隔断了尘嚣,让人心生敬畏与神秘。自2011年敞开大门以来,这里便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来探访。

    🛋️故居内修旧如旧,完整保留了巴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场景。木门、木楼梯、吊灯装饰以及金属门把手,都透露出浓浓的历史与人文氛围。巴金会见客人的沙发、写作的桌子、书橱和家具,都是当年的旧物,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学巨匠的创作环境。

    👥在这间古朴典雅的客厅里,巴金曾接待过无数海内外来客,这里不仅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政要、文坛巨子、著名学人频繁出入的地方。

    💡巴金故居不仅是一座文学殿堂,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如今,这座低调的花园住宅依然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静默,宠辱不惊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和故事。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巴金先生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仿佛听到了武康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