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边走边看的阿胖 2024-03-14 22:21
    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记忆#武康路99号武康路99号建于1928年,它的设计者思久生洋行是上海当时最为著名的外籍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外滩的怡和洋行新楼(1920年)、四川路桥头上的上海邮局(1924年)都出自它的设计。
    这所宅子外面所附的铭牌上介绍,这里是原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其实在这里住过的人和机构,真不算少。
    宅子是正广和汽水公司大班麦格雷戈最初建的,据说抗战期间他被日本人关进集中营,汉奸唐海安(原上海江海关监督)拿到了房子。1947年,一对年轻的夫妇买下这处花园洋房,女主人是“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的女儿荣卓如,男主人是著名犹太富商哈同的儿子乔奇·哈同。荣氏夫妇1949年去香港,此房归房管所管辖。“文革”后,刘靖基原宅被占,这里成为他的新宅。
    刘靖基是一位实业家。青年时代办纱厂、办水泥厂,有一个实业救国的梦想。他曾收到上海警备司令汤恩伯的通知,要他全家限期迁离大陆并送来飞往台湾的机票。但此时刘靖基已决心留在大陆,他按照要求只身来到机场,佯装离沪,等飞机起飞后再悄然折回,留下来迎接上海解放。1953年,他将新中国成立前留在海外的全部机器、原料和资金调运回沪,扩建了上海的安达纺织新厂和化纤厂,并率先申请公私合营。文革期间,他将多年精心收藏的书画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文革后,上海博物馆不仅要发还当年拉走的这批书画,有的还被重新装裱,老人异常感动,再次捐赠四十件宋、元、明的重要书画作品。在捐献仪式上,老人发言:过去收藏家常常打了一个“子孙永葆”的图章,其实历代没有一家的子孙能永远保存,否则这些书画也不会到我手里,通过文革浩劫,使我认识到所有文物,只有国家才能真正永保。历代先人的艺术结晶,终究还是应该属于人民的。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