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白下_4724 01-16 22:32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南京紫禁城最后的遗存📜三筑南京宫殿|

    1366年,朱元璋在其自称吴王两年后,征发夫役军士二十万人在城东凿山填湖,修筑新宫,在南京留下这么一句老话“移三山填燕雀”。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宫殿初具规模,前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后有乾清、坤宁二宫,其他祭祀坛庙也相继建成。但由于此时天下未平,所造宫殿均“敦崇俭朴”,摒弃了奇丽装饰,宫墙仅筑有一重,大殿前也仅设奉天门、午门二重门阙。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对于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来说,南京虽龙盘虎踞,但过于偏安东南,不利于控制全国。

    于是,在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诏以临濠为中都,征集百万役修筑城池宫阙。然而五年后,已初具规模的明中都被朱元璋下诏“突罢中都役作”。

    九月,“诏改建大内宫殿”,转而在南京大兴土木,对当年登吴王位时所筑宫室宗庙开始拓建,再筑午门双阙、东华门、西华门、文华殿、武英殿等建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再度扩建大内,增筑端门、承天门、长安左右二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等建筑。

    经过前后三个阶段,历时二十余年的修筑,大明宫殿终于得以完成,成为一座举世罕见的雄伟华美之城。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筑的紫禁城则完全仿南京宫殿而建,其形制布局皆如出一辙。

    📜命途多舛明大内|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曾经气势恢宏、宫阙殿阁叠起的皇宫大内也在后世无数次浩劫中渐趋衰落,仅在曾经的故址上遗留下几处残门古桥,以及随处散落着的石柱础。

    “靖难之役”,朱允炆纵火焚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化为灰烬;朱棣迁都,部分巨石移至新宫;明末战乱,“宫阙无一存者”;太平天国,诸王就地取材,故宫残料多旧物利用,化作了天王、东王、西王等诸王府;先生逝世,为迎灵枢安葬中山陵,中山东路穿城而过,明故宫从此一分为二;三四十年代,在此扩建了明故宫机场。

    历朝的损毁蚕食,大明一代帝宫终为荒野残墟。再之后者,仅遗的千步廊、午门双阙、社稷坛四方棂星门、承天门、端门、厚载门、东安门、东宫券门等断壁残垣也相继没了踪迹。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