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西安的此刻

  • Yuuuuurumark 2021-03-26 14:13
    大唐芙蓉园-旗亭“旗亭”一般是指市楼或酒楼,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旗亭”一词几乎成了酒楼的代名词,使用频率颇高。芙蓉园中的旗亭建在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上,与紫云楼隔芙蓉湖相望。大家现在看到的画壁浮雕是以唐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旗亭画壁”这一故事为创作素材的,其具体情节如下:

    唐代开元年间,三位齐名的大诗人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一起去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伎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忽然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可究竟谁胜于谁呢?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

    第一个歌伎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

    王之涣毫不着急,微微一笑说:“这三位为普通歌伎,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最后那位最美艳的歌伎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的诗,则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三个人静下来听,最后那个名伎唱的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地笑起来。

    在旗亭周围的扇形景观广场上,设计了我国古代的乐器,主要有:排箫、葫芦丝、笙、洞箫等。这一设计既与旗亭画壁浮雕相呼应,更能烘托出画壁典故的历史趣味。
  • 153发嗲fury 2021-03-26 14:03
    大唐芙蓉园-仕女馆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长安作为唐代首都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女人最开放、最浪漫、最美丽的地方。唐朝昌盛的国力、宏大的气度、璀璨的文化共同造就了令后人瞠目结舌、羡慕向往的女性时尚文化之花。与其他朝代的妇女相比,唐代妇女的地位普遍较高。她们雍容华贵、自信开放,以其引人注目的特有风貌而独领风骚。唐代女性的率真、个性、时尚在盛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特殊地位。

    在唐代芙蓉园这个烟水明媚、柳暗花繁的公共园林中,婀娜多姿、风韵艳丽的仕女队伍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展现唐朝女性的柔美姿采和精神风貌,大唐芙蓉园在芙蓉湖的岸边特别设计了一系列以女性为主题的文化景观区。仕女馆位于大唐芙蓉园的北部,以望春阁及北厅、西厅三大建筑组成,是一个融观赏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唐代女性文化展览馆,展现了唐代社会女性前卫、时尚的风貌和自由、开放的情爱。在仕女馆四周环廊的墙壁上绘有许多唐代著名女性的故事,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从各个方面精彩再现了唐代女性的生活。

    望春阁主体建筑分为三层,为一组六角攒尖顶的塔体建筑,总面积为3383平方米,与芙蓉湖对面高大雄伟的帝王建筑紫云楼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女性的灵巧温柔。
  • 初颜ZJ 2021-03-25 14:19
    大唐芙蓉园-唐诗峡顺着茱萸台往下走便是我们的诗歌文化区,“唐诗峡”由唐诗魂群雕衔接向南绵延,总长度120米,峡谷的平均高度为4.5米,最高处7米,共有人物形象20个。“唐诗峡”围绕诗歌内容及著名诗人的活动典故,组成了13组故事情景,与壁刻唐诗名篇57首穿插呼应。


    细细品味之余您又可曾知晓其中的诸多诗作中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我们现举其一二与您共享。

    1、汉武泉源
    唐诗峡中间有一泉源,名汉武泉。水流潺潺,沿峡谷蜿蜒向下流淌,时而穿越栈道,时而浅滩漫流,有时还形成小型的瀑布,经过诗魂雕像旁边,分为两股,一股穿过诗魂向下漫流,一股紧贴诗魂东侧下泄,其下合流一池中,汇入芙蓉湖,泉清流细。

    汉武泉是曲江水源地之一,经过汉武帝的修治,泉源扩大,故名。唐代在芙蓉园中,成为红叶传书的好地方。赵嘏《经汉武泉》诗曰:“芙蓉苑里起清秋,汉武泉声落御沟。他日江山映蓬鬓,二年杨柳别渔舟。竹间驻马题诗去,物外何人识醉游。尽把归心付红叶,晚来随水向东流。”其题诗的红叶随汉武泉汇成的御沟向东流去,正是进入芙蓉园中。其还有《南池》一诗曰:“照影池边多少愁,往来重见此塘秋。芙蓉苑外新经雨,红叶相随何处流。”

    2、红叶传书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这是唐代诗人顾况的《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一诗。您可能要问,诗人缘何要在树叶上题诗?问得好!这就引出了为历代文人所艳称的“红叶传书”这个优美浪漫的传说故事。

    朝天宝末年,书生顾况在太极宫附近的宫城外御沟流水中,偶然见到一些红叶从禁中流出,其中一片似乎有字。他随手捞起,只见上面题诗一首: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唐代皇帝宫苑中配备有许多宫女,这些女人一旦入宫,便失去了自由,仿佛被圈进铁笼的金丝鸟。她们渴望自由和爱情,却长不出翅膀飞出这森严高大的宫墙,只好把满腹辛酸寄托在落花流水之上。

    顾况看到这片红叶,感到很惊异,遂在另一片红叶上题写了上述这首诗,跑到宫城的另外一处可以流水入宫的御沟上游,将那片红叶放入水中,目送着红叶顺水漂进了宫城。

    3、诗魂
    若问唐朝的何种文化令您记忆犹新,您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唐诗”!的确,诗歌发展至唐代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诗人佳作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可以说,唐朝诗歌是唐代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4、诗魂群雕
    高16米,长、宽各约40米,占地约1480平方米,使用石材2000多立方米,共有人物形象25个,最高立像高达9米,是目前国内使用石材最多,集中展现唐代诗歌文化的雕塑群。群雕以耸立的山峰造型为象征,表现唐诗在唐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雕塑随山就势,虚实相生,凿刻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形象和流传千古的诗歌名篇60余篇。通过诗人活动、诗人形象及诗作内容展示情景,让游客在观赏雕塑艺术的同时,感受到唐朝一代诗人的旷世风采和唐诗的内在精髓。其中有代表浪漫主义高峰的领军人物——李白、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杜甫、以贴近民间大众生活特色著称的代表——白居易等。
  • missphoebechan 2021-03-24 17:30
    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历史上的紫云楼,据载建于唐开元十四年,玉楼金殿,嵯峨高耸,俯视绿洲曲水荡漾,遥望终南群山起伏。当年每逢曲江大会,皇帝登临此楼,凭栏观景,欣赏梨园轻歌曼舞,赐宴贵妃宠臣,同时又能观望万民同游曲江池,有与民同乐之意。

    现在的紫云楼是依据史料重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是大唐芙蓉园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紫云楼北面的牌匾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所书。黄苗子是我国的老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紫云楼南面的牌匾为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所书,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其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主楼高39米,共计四层,建筑面积8632平方米。采用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形式,这种在唐代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每层的出檐都有雉尾的设计,采用三层金饰,使其更显辉煌。在二楼和三楼有挑出宽阔的平座,阙亭拱卫,馆桥飞渡,雄伟气势。它再现了皇家的威严、奢华、大气、恢弘,充分体现盛唐气象的变化万千与宫廷风韵的雍容华贵,全面展现唐朝傲视古今的历史风骨与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一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间贞观之治的盛况。、二层是 唐明皇李隆基的风采-----开元盛世。三层为表演区。四层是大唐芙蓉园的镇园之宝----大唐博物馆。

    紫云楼三层每天都会定时向您展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仓鼓乐


    东仓鼓乐是隋唐皇室宫廷音乐的延伸,始于汉,兴于隋,鼎盛于唐,宋代进行了吸收改革,是代表中国的国乐,是音乐的活化石。一千多年来因种种原因皇家宫廷音乐被流传于长安城内外,由无数的艺人流传保留到今天,成为一千多年来罕见的承传文化工程。鼓乐是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今天,东仓鼓乐在大唐芙蓉园真实呈现,在还原的皇家园林中演奏还原的鼓乐之音,情景交融,重现千年古风。一脉相传的古曲,鼓乐曲调由历代艺人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才得以流传至今。古典的演奏方式,唐朝的演奏队伍,真实再现了大唐典雅恢宏的王朝音乐。古老的演奏乐器600多年的老鼓,蕴含着无数代鼓乐艺人对鼓乐技艺倾注的心血。还原的演奏场景,东仓鼓乐回归大唐芙蓉园演奏,美景佳音、珠联璧合,还原千年皇家真貌。


    西安大唐芙蓉园艺术博物馆位于大唐芙蓉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紫云楼四楼,于2009年1月24日正式向世人开放。大唐芙蓉园艺术博物馆展厅面积为400平方米,前期共展出各类文物59件(组),全部展品均为首次对公众展示。馆内展览分为盛世吉金、华金妙瓷、流光溢彩三个系列,其文物均选自陕西省出土的周、秦、汉、唐四代文物精品,它们反映了我国由周经历秦汉到唐达到极盛的发展过程,突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兼容,对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及民间文化进行了完美诠释。


    大唐芙蓉园艺术博物馆的建成,融汇了省市各级领导及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注。大唐芙蓉园艺术博物馆已经成为旅游结合文物这种全新景区运营模式的典范及先锋!随着大唐芙蓉园艺术博物馆后续展览的不断完善,曲江必将成为西安的博物馆之都,为西安的人文旅游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伪装伪不过人心 2021-03-18 20:32
    历史古迹遗址——大明朝钟楼西安钟楼
    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

    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

    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

    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西安市中心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环境:⭐⭐⭐⭐
    推荐:⭐⭐⭐⭐⭐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