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大同的此刻

  • 梦在花开的季节 02-18 14:47
    打卡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为山西境内两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位于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北京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活动的中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大同清真大寺是我国唯一一座在正史《二十四史》中有载的清真寺。大寺内明嘉靖丙午(1546年)陨石碑刻,也是现知全国独一无二的一块刻在陨石上的阿汉文碑刻。

    建筑特点及格局:
    现主体建筑礼拜大殿由四组殿堂组成,前为卷棚式抱厦,主体为歇山顶和硬山顶两组殿宇,最后为卷棚顶和圆攒尖顶混合式赛殿,建筑面积490平方米,外观飞橹翘角,雄壮华丽,为典型的明清时期清真寺大殿建筑风格,门楣悬挂以“麦斯吉德”和“台思迷”为内容的阿拉伯文匾额,另有配房、沐浴室等,全寺建筑总面积4000平方米,工程结构在和谐对称之上有独到之处,工艺精湛,历史上曾是大同市一大名胜。礼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中心,也是寺中最宏伟高大的建筑,其它一切建筑皆围绕大殿设立。大殿正门原有木匾两块,一块是用阿拉伯文书写“礼拜殿是安拉的天房”;另一块是清康熙皇帝御赐的“金匾”,上写“穆民永乐”。此匾现已不存。
  • 寻幽客 03-27 07:07
    中国唯一一座梁思成纪念馆,在大同古城东门🔻喜欢访古的朋友,应该对梁思成与林徽因都非常熟悉了。他们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居功至伟。

    🔻有趣的是,虽然他们夫妇因为“重走梁林路”成为不大不小的网红,虽然梁的文章书籍画册卖的很好,虽然他涉足过测绘过拯救过很多地方的历史建筑,但是线下为他建立纪念馆的只有大同,只有耿彦波。

    🔻纪念馆本身乏善可陈,仅有一些照片与图文资料,描绘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家世、婚姻与生活,说明了他们与中国古建筑结下的不朽缘分。

    图2,梁林的美国大学生活;
    图3,林与一双儿女;
    图4,梁林在隆兴寺等河北古迹考察;
    图5,梁坐在大同善化寺普贤阁的斗拱上,很有名的照片;
    图6-7,林在五台山佛光寺考察,也都是名照,现代网红想出了很多方法致敬这几张照片;
    图8-9,梁林等人1932-1943对全国古建的考察行程,涉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重庆、云南、浙江、江苏等省份,各位可以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去过,看看何时能把“梁林路”重走完;
    图10,梁为解放后北京的设计的城市方案,当时的构思是在老北京城西侧建立新城(今天海淀一带),所有的政府部门和主要居民区都迁入新城,这样老城连带城墙、宫殿和所有古迹能一起保存下来…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这事后来没成;
    图11,已经有年纪的梁林二人。

    🔻这个纪念馆挺好的。希望,未来的人,还是会记住他们,与他们的贡献。
    • 11
  • 没有回私信就是 2023-09-05 21:15
    大同|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市东城墙带状公园的下沉式广场,是一座仿古二进院落,为国内唯一一座独立纪念梁思成的展馆

    .
    主题为“大师•大同”,设立四个展厅:
    1️⃣️:“一代宗师”用较多的图片资料,简述了梁思成的平生以及和夫人林徽因的故事。
    2️⃣:“不愧山河”梁思成、林徽因在1937年发现中国第一瑰宝唐代纯木结构建筑一佛光寺;撰写中国第一部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出著名的 “梁陈方案”;1950年梁恩成和林徵因带领清华营建系师生主持设计了国徽;1952年梁恩成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主持人,林徽因参与设计了碑座及碑身的全套纹饰。
    3️⃣:“大同调查”展示了梁思成一行人来到大同考察时的情形,有当时围绕一系列古建筑绘制的测绘图。
    4️⃣:“告慰先师〞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 “染陈方案”。它是当时最先进的城市发展规划,是用心血和热望,真知灼见凝成城市规划的理念。
    .
    展馆面积不是很大,耗时30分钟左右可以看完。在一个安静的下沉四合院里,里面环境很舒服,庭院里面种了花花草草,悠闲走走很舒服。出口左侧的文创店里面有纪念章,不需要消费也可以获得!
    .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检票)
    闭馆时间: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大同市平城区御河西路和阳北门外南侧下沉式四合院
    • 12
  • 奶油不腻 05-20 00:44
    大同偏爱思成|一定不要错过梁思成纪念馆📍梁思成纪念馆地址:和阳门北门外南侧下沉式四合院

    就住在和阳门旁边
    临走前来朝拜下
    据说是全国唯一一个梁思成主题纪念馆
    走到和阳门北面,看到下沉式四合院不要怀疑,就是了!直接冲!(图1️⃣2️⃣-1️⃣3️⃣)

    整个四合院场馆小而精致,内容布展非常用心
    四大主题+影音室完整且有逻辑
    展示了梁先生的生平以及与大同的缘分
    大同真的很用心,非常偏爱梁先生

    ‼️介绍纪念册三折页必须拿‼️(最后两图)非常有质感,色调、照片、主题内容都很有格调。
    ‼️除了展厅,两旁的连廊不要错过,展示了抱鼓石、柱础等。
    ‼️院内的几颗树苗🌳,在大同蓝的衬托下,好有生机,好有灵气,我相信梁先生林先生如果看到肯定会喜欢,爱到难以自持❤️❤️❤️

    🎬影音室 图4️⃣
    几幅梁先生手稿,还有好大的斗拱,详细指出了每个构件的名称,太适合喜爱古建的人了!放了《梁思成 林徽因》纪录片,我的豆瓣top3五分纪录片,太激动了!

    💐第一部分 一代宗师(图5️⃣-6️⃣)
    非常完成的梁思成成年谱。他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城市规划的先行者,保护人类文化的先驱者。展示了他在外求学之路的点滴,以及他与爱妻林徽因,多才多艺,相濡以沫,对中国古代建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二部分 不愧山河 (图7️⃣-8️⃣)
    他们与营造学社用走丈量祖国山河,对古建进行实地测绘和研究,撰写《中国建筑史》等。四访山西,探寻千年木构,寻找到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以及好到令人叫绝的应县木塔。并持续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始终不忘初心。

    💐第三部分 大同调查(图9️⃣-1️⃣0️⃣)
    营造学社一行对大同进行了详尽的古建调查与测绘图稿,撰写“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为大同留下大量宝贵史料。用木质搭建善化寺、华严寺大雄宝殿放置在大厅正中间,很是显眼,从下往上看,还搭出了善化寺藻井,非常用心细致!好评~

    💐第四部分 告慰先师(图1️⃣1️⃣)
    大同如今的建设,就是遵循了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的“梁陈方案”城市规划,梁陈先生功不可没!

    认认真真看完了每个展厅,1小时左右!
    最好可以直接小程序“大同市博物馆”里-门票预定-梁思成纪念馆进行预约!不预约,直接进门扫码预约也可以!
    • 17
  • 魔法小匠 2023-06-20 09:03
    大同城墙 | 夕阳余晖的照耀下绝美🔥大同城墙,修筑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由开国六功臣之一的大将军徐达亲自督建,是在汉、魏、唐、辽、金、元保存的旧土墙基础上增筑而成的。城墙整体用三合土夯成,外包以青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四座城门和部分墙体以存在安全隐患的缘由相继被拆除,仅有60%剩余的夯土墙和少部分砖基被保留下来。
    ⭐⭐⭐
    2009年,依据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大同时测绘的城楼资料,以及现有城墙基础遗存,对古城墙实施了全面修复工程,历时7年完成。2016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
    ✅大同城墙大致呈方形,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高度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
    ✅城开四门,东为和阳门,南为永泰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武定门,四门皆设翁城。
    ✅明代大同府城不是独立的城池,还分别在府城东、北、南三面另扩建有小城,形成“凤凰单展翅”的外形。
    ———————————
    P🔴1、,南门,永泰门城楼;
    P🔴2、,南城墙日落;
    P🔴3、,东城墙初春,西城墙冬景;
    P🔴4、,雁塔,又名“文峰塔”,立于南城墙东端上,为文庙建筑群的一部分,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
    P🔴5、,南小城夯土遗址;
    P🔴6、,大同城墙陈列馆里保存的夯土墙遗迹,可以清晰看到北魏、辽金、明三个不同时期依次叠压形成的夯土墙结构;
    P🔴7、,陈列馆里收集的“洪武五年日月”字样的城砖。
    —————————
    ⚠️参观须知:
    🔴1、城墙开放时间:9:00—22:30,22:00之后开始清场
    🔴2、只有四个城门是出入口,其他四个转角的门不开,可以从一个城门上走到另一个城门下,路程将近2公里;如果准备走半圈以上建议,或者电瓶车;
    🔴3、最佳登临时间:夏季傍晚6点之后,太阳不会很晒,夕☀️撒下余晖,城楼灯光点亮,景色绝美;
    🔴4、最佳观景位置:南城门,可以俯瞰善化寺,步行至雁塔距离最近;西城门,可以俯瞰华严寺,远眺钟楼。
    🔴5、城墙陈列馆在清远南门南侧很近的位置,里面保存着城墙遗址、西洋炮、火铳、城砖、柱础等珍贵文物。📜营业时间:9:00—17:00。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