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镇江的此刻

  • 十一予的旅行记 2024-04-20 18:47
    刚从镇江回来…说点个人感受‍↔️抽时间去镇江玩了一天
    我不太推荐用一天打卡镇江
    除非南京扬州等过去很近的
    不然还是建议待两天的

    🏨住宿:西津渡附近
    🎠玩乐: 推荐买一张镇江转转卡
    小程序🔍宜游镇江购买
    24/48小时畅游卡 可以节省不少钱

    很多人提到镇江就是“三山一渡”
    但我可能会更喜欢镇江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是超出我预期的

    🈺 9:00-17:00 (周一闭馆)
    🔍GZH镇江博物馆进行预约

    相比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真的真的不大(一共6️⃣个展厅)
    二楼:青铜器展厅 陶瓷展厅
    三楼:金银器展厅 工艺品展厅 书画展厅 专题展厅

    镇江博物馆的地址是之前镇江🇬🇧领事馆的位置
    所以它是一座历史文化很浓的博物馆
    每一个展厅都是围绕近现代的历史展开的
    而且它的周边街道也很好拍(图7️⃣)

    镇江博物馆靠近西津渡 作为长江著名的渡口
    西津渡从三国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然它也就成了一处历史遗迹🏯
    逛完博物馆之后逛逛西津渡 感受下慢时光

    关于镇江🆚扬州
    ❶交通:两座城市都是公交或者骑车出行
    但是整体感觉可能是因为扬州的小巷子多
    所以方面会让人觉得乱乱的(电驴…)
    ❷景点
    夸夸扬州!扬州的更加规范化和成熟
    瘦西湖 大运河博物馆 何园个园什么的
    就是玩下来整体的景点体验感会比较好
    ❸美食
    夸夸镇江!比扬州好吃的多(个人偏爱)
    扬州代表性的就是早茶(我爱烫干丝)和扬大酸奶
    镇江的话锅盖面 肴肉 永安鱼庄(🐡河豚)等等
    然后就是糯唧唧的选择比扬州多亿点点吧🙂‍↕️

    ⚠️以上对比仅为个人感受和胃口

    🔸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历史的人
    你可以专门来一趟镇江感受浓郁的历史底蕴
    如果你去南京或者扬州玩
    镇江也许也值得你抽一天时间看看
    无论是为了吃锅盖面 还是为了去看“三山一渡”
    至少总有一个是不会让你后悔的选择~

    🗺️镇江一日:锅盖面—金山寺—西津渡/镇江博物馆—北固山—永安鱼庄
    🗺️镇江两日:
    D1:永安路菜市场—北固山—西津渡—金山寺—永安鱼庄
    D2:锅盖面—镇江博物馆—焦山—永安鱼庄/吴家馄饨
    • 10
  • Haymix 2024-04-19 00:14
  • 十六月的猫 2024-04-17 18:15
    一定要收藏!不然焦山你白来了!😛4月中旬来镇江旅游的第三站,焦山!
    中午12点半进去的,2点离开,游玩了1个半小时。
    关于门票:买联票!买联票!买联票!同程旅行上金山寺+北固山+焦山,一共88元,2天内使用!单买焦山的门票要60多元!这几个景点都离得近,没必要单买!
    焦山的门票是包含了船票的,船每15分钟一班,下午5点半最后一班船,别出来晚了被困在焦山里😢
    😯攻略来了:
    🔴1、焦山我是环形路线,以渡口为起点,走完一圈就回来了。
    🔴2、坐船到达焦山渡口后,沿着大门直走(见图3),看到寺庙(见图5),从寺庙进去就能看到图1所示的地方。划重点啦!景区旅游团多,特别是老年团。这个地方可以往左走,也可以往右走,老年团喜欢往右走,别跟过去!!咱走左边!
    🔴3、图1的位置往左走是摩崖石刻,有如来佛祖和12罗汉的雕刻(图6),这边是临湖的盘山小道,可以看湖景风光,山上的路景色也不错,有很多石刻(图7)。
    🙏🏻半山腰有个三诏洞,是焦山名字的由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4、一路边爬山边看,不会觉得太累!
    爬山花了大概15分钟,中间没有停,实在爬累了,就给自己打鸡血,这几天某音上反复听《歌唱祖国》架子鼓版,一边听,一边爬。一会儿就上去了…
    🔴5、到达山顶后,就能看到图2和图8的风景了,万佛塔没有开放,只能门口拍拍照,万佛塔附近只个吸江楼可以参观(图9),其他景点都在修缮。
    😅如果不是特别执着,也可一不上山来。因为下山的路(往炮台方向)只有数不清的梯子……下山的风景很一般,如果是从这边上山(笔记之前提到的老年团右转路线),估计爬一半就不想爬了😞
    🔴6、下山后,可以参观古炮台(图11)和一个渡口公园(图12)。这里历史故事也很多,韩世忠抗金、鸦片战争期间抗英等等
    穿过公园就回到寺庙了,寺庙出去就是刚来时的渡口。
    这边的猫很多,不怕人,爱猫人士可以逗逗它。
    金山寺、北固山、焦山3个景点逛完了。我早上8点出发去的金山寺,游玩焦山2点过一点,走了1万5千多步😢特种兵旅行…下一站,镇江的最后一站,西津渡古街!
    • 13
  • Notwoplus 2024-04-16 11:16
    焦山后劲太大了!!一定要收下这份游玩攻略【镇江焦山】

    💰门票:65元
    🅿️停车5块钱/次,新能源2.5
    🚢轮渡时间是早8:00-晚5:30,15分钟一班

    作为镇江三山之一,焦山是长江中唯一的四面环水的岛屿,文化底蕴深厚而且风景好能出片!

    景点推荐💙:焦山的定慧寺、古炮台、碑林等。我个人旅行建议先参观定慧寺,然后沿左边的路线登山,沿右边下山。这样的路线安排能够更好地游览沿途的重要景点,同时又不会觉得太累。

    定慧寺:位于焦山之巅,这座古朴的寺庙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寺内树立了许多古银杏树,据说秋天的焦山更是美不胜收,金黄的树叶与碧水相映成趣。

    摩崖石刻:焦山的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起始于六朝,延续至民国时期,总长150多米,仍保存着80多方石刻。其中著名的包括六朝摩崖石刻《鹤铭》和唐代的《金刚经偈句》。

    三诏洞:洞的高度和宽度约为4米,深度约为6米。洞中还有一尊焦光的塑像。据传,焦光学识渊博,但他不愿做官,一直隐居于此。汉献帝非常崇拜焦光的名望,曾多次下诏邀请他出山做官,但焦光三次都婉拒了。为了纪念他的高尚品质,樵山就被改名为焦山,这个洞也被称为“三诏洞”。

    万佛塔:焦山的标志性建筑。它有七层八面,塔高42米,塔内供奉着无数尊佛像。远远望去,万佛塔的规模仍然非常宏伟壮观。

    古炮台:这些炮台呈马蹄形排列,面朝大江,是抗击英国侵略的重要遗迹。站在这里,仿佛能够听到历史上炮火轰鸣的声音,见证着镇江历史的沧桑变迁。

    焦山碑林:这里是热爱书法的人的天堂,收藏了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焦山碑林内存有四百多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碑林。乾隆皇帝曾在南巡时曾在这里停留,碑林中还保存着乾隆皇帝和王羲之的石碑。

    p.s.还会偶遇很多猫猫哦,每只都超可爱😍

    快来一趟镇江焦山,感受独特的美景吧!每个景点都值得您细细品味,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美景与悠久历史相辅相成,古诗、爱情传说、历史故事、诗词歌赋……都在这里有着源头。
  • 小鸥妈妈m 2024-04-13 20:49
    摘自网上搜索到的“镇江锅盖面”一篇

    陈其福先生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竹杠跳出面千秋,小刀宽细任自由。
    青头出彩四季嫩,虾籽入味三伏抽。
    过水甩干清爽爽,宽汤汆烫热呵呵。
    浓碱香气飘海外,旧时相识何处求。
    他撰文一篇:民国初年,初夏一日,清晨。高拱桥下,杨柳岸边;青石板道,逼窄小巷;三叉路口,古栏水井。晓日初升,薄雾未尽。黄犬卧地,群鸡喔喔。路面上行人往来如织。有洋车(黄包车)载旗袍摩登女;农人推独轮车;小贩挑担沿街卖菜;大姐拎篮叫卖栀子花。洋装与中山装结伴而行;长衫与短打夹杂过市。沿街一溜青砖小瓦平房。实板门铺面,鳞次栉比。开门时,实板门一律戧摞在墙拐角旮旯边。
    火面店位于巷口一侧,前店后作。面灶临街而设,烟囱穿屋而出。面锅内面汤滚佛、雾气缭绕。小锅盖漂浮不定,面条散开待捞。面灶锅台边,铺开五、七只青花三横大碗。紧邻灶台,大水缸埋入土中大半截,小半截露出,水缸上放一大竹匾,竹匾内码放着早上刚刚做好的小刀面条。
    沿山墙根有斜坡面的跳面案板,上面放着切面用的大铁刀。粗毛竹跳杠油光铮亮,横置在案板中(平时则顺放在案板上),一头伸向墙边的墙洞里,便于在固定中方便活动。墙壁上挂着擀面的竹面排。堂口内有八仙桌一张,长板凳数条。
    中年大师傅,系扎着老蓝布围裙。清清爽爽,格格正正。手拿笟篱,长面筷,准备带汤捞面。面灶旁立一大嫂,携一小孩(或男或女),等着端面回家食用。八仙桌旁,围坐着四、五人,正在吃面。有的挑面拌面,有的吸面嚼面。食客中,有文士职员,有打工者、生意人、有年长者、学生、孩童。
    巷口另一侧,面店旁边可可绘一茶水炉老虎灶相陪衬。

    在过去,老镇江人都不管锅盖面叫“锅盖面”,而是叫“伙面”。“伙面”价廉物美,深受平常百姓的喜爱。据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解放前,南门外有林义隆伙面店,中华路狮子巷口有杨大昌伙面店,每天早上和傍晚,店门口坐满吃面的人,店门口的那口大锅,总是热气腾腾,小锅盖漂浮其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听说哪家的伙面店有猪肝、腰花、长鱼面,要想吃得自己带去,店家忙时得自己切好,店家给烫一下。慢慢店家开始发展自己的浇头后,就又有了“和面”的说法。
    一碗面好,一座城兴,后来随着“镇江三怪”提法的兴起,镇江锅盖面开始名声大噪,如今都走进了茅山寻商机,今天就跟大家谈一谈锅盖面里的故事。

    01
    “伙面”这个名字,很多地方学者推测可能是清代北方南下军民搭伙时起的。北方军营来镇江后,饮食上还是偏重面食,为了省力省时,他们开了大锅灶,面条成了他们的首选食材。开饭时,大锅下面,一伙一伙地开,大火烹烧,大碗吃面,所以伙面从谐音上也称“火面”、“荒面”,民间为了书写方便,直接就“火面”的称呼了。 
    面条在清代的镇江就成为了一道主食,而且镇江人因为生活条件好,吃起来比较考较,分“汤面”、“干拌面”,“干拌”,见于清代镇江籍文学家周伯义(焦东乡人)小说《扬州梦》: “吾郡人惜费,早坐教场茶馆,数十钱,使堂管买上好酱醋麻油至面馆下‘干拌’,称言‘爱洁’。”
    “汤面”多为回族人士经营,所以多以清真素面为主,面条汤汁很特别,须选用上好酱油和其他植物原料炼制。
    “火面”在民国时期,就成为镇江的特色,并被写入1921年出版的《镇江指南》(童西蘋撰),指南里“食宿游览”部分即有“火面铺”介绍本埠特色火面:
    镇埠火面,颇有微名,故侨居镇地,多喜食之。火面铺城内有数百家,其营业虽小,获利则颇厚。食者若自备相当之作料,加以青蒜,味极可口。下面多寡,随手之便,惟起码二三十文。若由面铺代办作料,虽亦可食,然总不及自备为佳。普通者每面一碗,只需铜板四五枚。若加以肉味,和以荤油,则非百数十文不办矣。
    从这段介绍可以看出,火面有几个特点:一是它是一种阳春面,吃面的人需要自己带些配料当浇头。李德柱先生跟我谈过杨大昌面店,过去镇江清真火面占火面业一半以上,遍设大街小巷,家数虽然不少,但卖火面能享名者,只有中华路狮子街口杨大昌火面店,当年杨大昌火面店的主顾很多都是回民,自己带了牛肉下到锅里,煮熟后搭面吃。因此杨大昌面店里的这锅汤味道特别鲜,其他客人也来蹭汤喝。
    二是火面店虽然小,但获利丰厚,民国时就很成气候,城内有数百家之多了。

    这两个特点在一些名人笔记、小品文中体现了。民国镇江籍医学史学者陈邦贤在《自勉斋笔记》中说:“就以镇扬一带而论,面的花色已经不少,例如火面一名荒面,就是阳春面。”
    后来著名文人卢冀野(祖籍镇江),在谈面的小品文中,也写到“荒面”。“面的名称,说起来花样繁多。火面一名荒面,即现在的阳春面。扬州有小面煨和一切浮文免的面,这‘一切浮文免’多半是拌面,与阳春有别。”
    逐渐的,火面店发现如果兼顾帮客人配浇头、烫青蒜等服务,利润会更高。
    宴春酒楼创办人蒋铭山之子蒋志云在《不夜街——日新街》一文中回忆,“(日新)街东首南边有法万顺牛肉店,是回族法老爸开的,自己买牛宰杀,供应生切牛肉丝,给顾客早晨下火面吃,其味鲜美,每碗需5至10个铜板,顾客趋之若鹜。”“街中北边有火面店,早、中、晚都供应,而且不同于其他火面店,随叫随送,即使是10个铜板的小生意,服务也很周到,并代客烫青蒜、猪牛肉丝、鸡蛋、川芎菜等,所以他的生意很好。”  民国初年镇江籍甲骨文学家、南社诗人叶玉森描写他家附近龙江巷口龙江茶社的《龙江早茶》:“龙江楼上早茶香,牛鼎嵯峨客满堂。我亦清晨趋末座,饱尝异味说天方。红炉旋贴芝麻饼,绿碗微温椒桂浆。只有坡仙愁到此,不容刚鬣入禅房。”笔法幽默生动,写出了火面、烧饼等镇江特色早餐。
    面条的内容丰富后,就逐渐出现了“和面”的说法。

    02

    “和面”这个名词,民国后期就经常出现了报纸了。我觉得“和面”的“和”字,与浇头配菜的丰富很有关系。

    前年,在整理镇江菜肴时专题请教了名厨俞家仁先生,俞先生说过去菜肴分四个档次:宴席、和菜、客饭、点单。其中最丰富的是宴席,要分冷菜、热菜、面点、果盘,非常隆重;次之的和菜,请客时,也要配上多道佳肴。而客饭和点单就比较随意了。
    大家都知道,过去的镇江是座繁荣的商埠城市,商务交往特别多,人情往来就频繁了。
    比如当年的中华路、打索街、大西路是重要的药材行业集散地和批发市场。街上大大小小有二十多家药材店铺,除了一些当头货也就是热销货,很多店铺的药材都是“你家没有的我家有”的状态,每个药材行能有200多个品种已经非常好了。街上经常有大客商来,这些客商采购单上往往都有上百种的药材,有中药有西药,基本上都会从街头买到街尾。对于这样的大客户,街上药行老板会每天轮流请他们去中华楼或者迎春菜馆等酒楼、茶馆吃早茶或者用午饭。
    早茶的行情,一般是“两个汤包、一块肴肉、一碗面”,午餐的行情,一般是“葵花大斩肉、当季江鲜”为主打,但为了减低应酬成本,有时生意规模不大的药店午餐也邀请吃当地特产面条,只是中午的面条,浇头、配菜极为丰富,堪比和菜,雅称“和面”。吃过早茶或者“和面”的客商因为“不过意”,对于大家都有的一些药材往往照顾多购买。
    其他行业如南北货、油麻业等,在镇江都是聚集地,这种应酬几乎每天都有上演,镇江的面条也越做越有特色,越来越有花样。
    1990年的镇江文史资料《镇江乡情》,收录了一篇镇江籍台胞的《思我故乡》,作者饱含深情的写道:“走遍大江南北别处从未见过的”镇江和面“,这种面店差不多街头巷尾都会有这么一间……”

    这位思乡情切的老镇江阔别家乡多年,但对家乡的面念念不忘,他把“镇江和面”制作讲究的两个方面,介绍得非常通透:一是跳。将揉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横在面团上,竹竿的直径有六七厘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铁圈里,跳面的汉子坐在毛竹上,单腿着地跳跃挤压,将面团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一把特制好的大面刀切成宽、细两种面条。这里有个很怪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要用大刀切面,但人们都习惯叫这种面条为“小刀面”。
    二是料。早上或下午要吃面,用个晚倒点麻油,或者挑块猪油,加点酱油,随时就可以到面店里面去下面,宽、细、带汤、干拌,随你喜欢,店里还备好烫好的蔬菜如青蒜川芎,放在已经下好的面上,真是色香味俱全,有螃蟹的季节,把螃蟹煮熟,将蟹肉剔下来用猪油熬成蟹油,用蟹油下面,更有鲜味。
    随着镇江面店对下面这门烹饪技艺发展越来越成熟,门道越来越多,锅盖面的叫法也呼之欲出了。

    “面锅里煮锅盖”——有面店老板发现,大锅里漂着小锅盖,四周透气但开水不外溢,木锅盖压住翻滚的面条,控制对流的速度和路线,不论怎么煮,面条在锅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变,面条贴在锅盖下,水在其周边沸腾,水与锅盖之间没有空隙,煮熟的面条就很筋道。
    还有面店制作者发现,杉木锅盖有一种特有的木香,也为面汤增加了另一重鲜味。
    镇江城里面店的老板都知道,想要面条生意好,一定要会熬酱。酱油熬制是锅盖面制作的一大精髓。镇江的酱油是有名的,《至顺镇江志》记载有“酱邻境多仰给于此”。而镇江锅盖面选用镇江特供黄豆酱油,加入十余种作料,如地龙,桂皮,香草,八角,镇江南山深处野生菌菇,长江江虾子,鸡骨等,先猛火烧沸,后调至温火熬数个小时,加入适量食盐、白胡椒粉,冷却凉透,两天后方可食用。

    另外,浇头是提升面条利润的好办法。锅盖面浇头有长鱼、腰花、肴肉、碎肉、肉圆、牛肉、鸡蛋、猪肝、干丝、素菜等,各式各样的浇头,烫在汤里,却香在碗里。
    锅盖面在市井民坊间口口相传,成为镇江市井生活一道的独有风景线。

    03
    1961年,镇江民间艺术馆的康新民老师,根据陆文祥的口述,记录下一篇“面锅里煮锅盖”的民间故事。这篇作品说:“说起锅盖面的来历,民间有多种不同说法。”采集人记叙了“姐弟合伙造面的传说”,强调“面锅里煮锅盖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造发明。”
    “锅盖面”一词最早见于国家级专业刊物,是1980年7期《食品科技》,作者刘乃生、于振辉、陈华平。
    文章虽然重复了康新民采录的故事,但道明了锅盖面的神秘之处“面锅煮锅盖可以保持面条不硬不烂,柔软爽口;还便于顾客在面汤里烫煮东西,免去开锅盖的麻烦;更便于厨师操作,下面条和叉面条都很方便。这样的面条再配上考究的作料和鲜美的面汤,就使这镇江一怪更加出类拔萃,一直流传下来。”
    此后,镇江民间文艺工作者对锅盖面的传说继续整理,挖掘了很多版本的锅盖面故事,其中,《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最为生动……
    那时,镇江人喜欢吃伙面,街头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伙面店的面条不是像现在用手擀出的,是人坐在长长的擀面杖上,在和好面的擀面桌上“跳”成薄片、再用刀切细而成,这样“跳”出来的面条柔韧性特好。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运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带了一名随从太监,一路寻到镇江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坐下。动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气客套、体态端庄的张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递热毛巾。
    乾隆的随从传下话:“要吃镇江伙面!”不知是因为乾隆来得早,还是张嫂子起得迟,待吩咐传下后,里边面还没跳好。张嫂子直催还在跳面的丈夫:“快,动作快些啊!”
    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样吗?”
    那边,张嫂子就赶快舀水下锅,往灶膛里点火。但这天好像什么都变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难开;越是急,面越难跳好。随从又进来催了……
    张嫂子赶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这时,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锅里撂,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
    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又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温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水再一开,张嫂子就用小竹笼子、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要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
    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直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
    张嫂子正要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见到情景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
    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还不知道。
    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
    张嫂子指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乾隆光顾镇江伙面店连说两声味道不错的故事传开了,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就这么,乾隆皇帝,走到哪吃到哪,把镇江“三大怪”里的锅盖面,吃出了名气,在镇江的锅盖面店里,几乎都挂着一幅乾隆和张嫂子的故事。
    镇江人是离不开锅盖面的,镇江人一天,是从锅盖面开始的。这座城市,穿街过巷的烟火中,随处隐藏着经营多年的老街坊味道。镇江人早上起床后,慢悠悠走到面馆,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让夹带着醋香的水汽,唤醒新的一天。
    镇江人随时可以报出一连串的锅盖面店名字:老字号邵顺兴面店、“镇南”老面馆、刘府早茶、大华锅盖面、老赵面馆、陶大面店、大国面店、金山早茶、黑皮面馆……
    简单而富足的面碗,写满了镇江人平淡而又充实的故事。
    外地人来镇江,都会说:一碗好面下肚,没有白来镇江。
  • 随风_2327 2024-04-13 14:51
    中国醋文化博物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坐落于镇江。一进博物馆院内,即闻到弥漫在空气中丝丝缕缕醋香。一排建筑高低错落,青砖黛瓦,典雅的马头墙,精致的木格花窗,连同曲折回廊,小桥流水,无不透出江南园林韵味。池中锦鲤自在游动,水榭“酉亭”“昔亭”精巧别致,二亭合在一起正是“醋”字。
    “九龙坛”矗立在中心位置,气势恢宏。坛高4.22米,最粗处直径2.22米,为我国最大的陶制醋坛,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天下第一醋坛”。
    进入醋史馆,中华民族3000多年食醋制作史一一呈现在眼前。醋的制作方法有数十种之多,北魏《齐民要术》就记载了24种。醋大部分是以粮食作为发酵原料,因原料及工艺不同,风味也各具特色,形成了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和保宁醋“四大名醋”。
    180多年来,一代代恒顺匠人保留了“制醋先制酒、二十一日由酒成醋”的古法酿醋工艺,很好地诠释了“醋”字由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独特的“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里为什么能产出好醋?博物馆给出了答案。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清纯甘甜的水质资源。镇江香醋用料极其考究,选用优质糯米为酿造原料,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科学选育醋酸菌种,经过传统固态分层发酵和独具特色的炒米色工艺,经40多道工序,历时70多天精制而成。装坛后,经后熟陈酿,风吹日晒至少半年以上,达到自然浓缩、酯化增香的目的,才包装出厂。“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镇江这“三怪”广为流传,“三怪”中的肴肉、锅盖面都离不开醋,因为这醋酸而不涩、香而微甜,鲜香包裹舌尖的滋味是食物与醋最佳搭配。
    酱者,百味之帅。来到酱园,可以看到恒顺经营酱的历史。伴随着食酱之风由宫廷到民间,“前店后作”式的酱园经营模式逐步形成。镇江自古交通便捷,商贸兴盛,餐饮文化发达。特别是民国时期成为江苏省会后,各大酱园遍布城内大街小巷。这一阶段,与时俱进的恒顺酱园率先进行酱油、酱菜、酱料等系列调味品生产销售,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江南酱园的杰出代表。

    🌿交通:公交131路到达博物馆门口
    🌿门票:40元,高德,同程、携程门票28元
    • 18
  • 花生碎_6041 2024-04-13 13:44
    在美食的海洋中寻味,有幸邂逅镇江锅盖面,其独特的风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忍不住提笔写下这篇满怀赞赏的好评。这不仅是一碗面条,更是对镇江地方饮食文化的生动诠释,每一口都让人品味到江南水乡的细腻与韵味。首先,我要盛赞其面条的独特质感。选用优质小麦精制而成的面条,粗细适中,弹性十足,入口既不失嚼劲,又不显生硬,恰到好处地保留了麦香。在沸腾的锅中与锅盖共舞,使得面条充分吸收汤汁,每一根都饱含鲜美,令人回味无穷。其次,不得不提的就是那醇厚诱人的汤底。镇江锅盖面的汤底是其灵魂所在,选用猪骨、鸡骨熬制数小时,再佐以秘制酱油、香料等调料,慢火熬煮出的汤色红亮,香气扑鼻。一口下去,鲜香醇厚,层次丰富,既有骨髓精华的醇厚,又有调料的馥郁,让人在一碗面中领略到镇江人对于“鲜”字的独到理解和极致追求。再者,丰富的配料更增添了锅盖面的魅力。无论是酥烂入味的大块猪骨,还是鲜嫩爽脆的豆芽,抑或是青翠欲滴的小葱花,每一种配料都精心挑选,各司其职,既提升了口感的多元性,又在色、香、味、形上与面条和汤底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道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此外,镇江锅盖面的烹饪过程也颇具观赏性。大锅烹煮,面汤翻滚,锅盖浮于其间,独特的“跳面”技法令人眼界大开,不禁感叹镇江人民对于美食技艺的匠心独运。这种传统而独特的烹饪方式,不仅保证了面条的熟度均匀,更赋予了锅盖面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总的来说,镇江锅盖面以其独特的面条质感、醇厚鲜美的汤底、丰富多样的配料以及别具一格的烹饪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美食的期待,更让我在品尝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镇江的地方风土人情与饮食文化。一碗镇江锅盖面,就是一部微缩的江南美食史,值得每一位热爱美食的朋友亲临品尝,一探其魅力所在。我由衷地为镇江锅盖面点赞,强烈推荐给所有追寻美食足迹的人们!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