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淮南的此刻

  • 学医的 06-16 19:22
    上窑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淮南市东部,这里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留有战国时期宋玉写下的千古名篇《高塘赋》。昔日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的遗址——“上天台”。有北魏所建的“道观庙”。传说是张果老的成仙之庙。有乞丐皇帝朱元璋的避难之所,神奇的“灵光一现”和他儿时玩耍时的“牵牛巷”等。而这里的民间故事也多若繁星,枚不甚举。有“王母滩传奇”,故而在“王母滩”头有斑斑点点形似麦仁的印迹,并留有王母的三寸足迹和张果老的神驴蹄印。有“仙人洞的故事”。赞曰:仙洞神奇不虚传,曲径通幽达远山;佳境蹊径何人见,世人谁晓地中天。在上窑森林公园的园林内,到处充满着神奇和灵气。

    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
    (1)王母遗踪的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瘟疫流行,玉帝特令太上老君炮制消除瘟疫的良药,并由王母娘娘带入凡间拯救下界万民。由于此事十万火急,未等丹药晾干,就被王母娘娘匆匆带下界来。当时就把灵丹摊晒在这一片宽敞平坦的岩石上晾晒。那知被张果老的神驴闻到,就跑来偷吃,被王母发现后后奋力赶走,结果王母和那头神驴都在岩石踩出了脚印。至今还能在岩石上看到晾晒剩下的丹药、王母的小脚印和张果老神驴的蹄印。
    (2)仙人桥的传说:传说这座桥是通向上天之路,学仙之人只有渡过此桥方能成仙,否则只好在下界修行,而不能成正果。张果老就从这座桥上走过的,要不然他的神驴怎么能偷吃到王母娘娘的丹药
    (3)上锁与开锁:传说公园那间石室内的石婆婆专管孩童的平安。为保护孩子的平安,父母就要买一把假锁(用布缝制的锁形香荷包),在洞山庙会期间,去参拜石婆婆,并由寺僧将锁上所携红线先套在石婆婆颈上,取下后交由父亲带回戴于孩子颈上,表示神仙已将孩子锁着,从此平安,称之为“上锁”。待孩子长到12岁时,庙会期间父亲带孩子到石婆婆前焚香磕头,再由寺僧将锁上的红线两端分别套在石婆婆颈上和孩子颈上,用剪刀将红线剪断,称之为“开锁”, 自此心愿了却。
    (4)朱洪武的牵牛巷:仙人桥下有一天然石缝,两壁陡峭,脚下平展,宽约8m,恰似一古街巷道。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时为财主家放牛,如遇下雨,就牵着牛到此石巷中躲雨,故得名
  • Keep_5317 06-15 22:54
    为何寿县楚文化博物馆的金币为博物馆之最?来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参观的人,基本上都会被这整整一面墙的金币所吸引。要知道,从藏量上来讲,这些金币是国有博物馆之最、数量之最,也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藏特色展品、镇馆之宝之一。

    仔细观察,这些楚金币的形状不规则,多在正面钤有方形、或圆形“郢爰”、“盧金”和“陈爰”等阴文印记,其中“郢爰”居多。

    “郢”是先秦时期楚国都城的名称,“爰”被认为是楚国的重量单位,一“爰”约250克,经抽样检测,“郢爰”样本含金量均在92.59%至96.19%之间。盧金和陈爰金钣样本含金量分别为85.89%和88.62%。

    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在交易中根据需要,借助切凿工具和天平,切割称量才能使用。

    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寿春城遗址及周边的门朝西、周家油坊、阎家圩等地多次发现“金币窖藏”,总计195件,总重量近20千克,品种丰富,数量为全国之最。

    公元前241年,秦国攻楚,楚王无奈将国都迁往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寿县,度过了最后18年时光,因而寿春成为楚辉遗韵之地,这也是寿县境内多次出土楚金币的原因。

    《战国策》里说,“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
    《管子·轻重甲》载:“楚有汝、汉之黄金”,楚国盛产黄金,是先秦时期使用金币最早、最广泛的国家。

    目前绝大多数楚金版出土于安徽,且主要是安徽的古寿春。另在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均有出土,但是,总数远不及安徽出土的,尤其是湖北,作为楚文化的中心区域,发现的金版却极小,该如何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就目前来看,发现的楚金币基本不早于战国晚期,且多出土于楚晚期的都城寿春及附近的区域,因而,有学者推测,这类金版很可能是楚国在战国晚期时才开始铸造的。

    此时的楚国由于军事上的失利不得不迁都,各方面实力大不如从前,于是便使用金版来增强经济实力,用于大宗货物的买卖。

    因此,有学者说“郢称金币并不是楚国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经济危机的产物”,是很有说服力的。
    不论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还是危机的产物,楚金版都不失为楚人的一大发明创作。

    除此之外,1966年江陵楚墓出土了银饼,1974年,河南扶沟古城出土一批楚国铲形银币,有空首布和实首布。长沙楚墓出土了一枚有“郢爰”印文的银版。虽然,数量上远不及楚金币的数量,楚银币仿三晋布币的形制,有较强的流通性。
    楚国开了以金、银铸币的先河,是唯一一个同时使用金、银、铜铸币的先秦诸侯国,开创了独树一帜的货币文化。
    • 12
  • Keep_5317 06-15 18:26
    帝师之家:寿州孙半城对于寿县本地人来讲,“寿州孙半城”人人皆知。

    “孙氏”是寿县土地上一个闪光的姓氏,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孙叔敖留下了号称“中国第一塘”的安丰塘;晚清状元、京师大学堂的创始人孙家鼐及其家族,则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涌现出许多名垂青史的家族优秀人才,并反哺家园――“寿州孙半城”。
    据考证,中华孙氏的起源分为姬姓、妫姓和芈姓三大支,孙叔敖出自芈姓,而孙家鼐家族的祖先,则是明初大移民过程中来自山东济宁、远祖为妫姓的乐安孙氏,这一支人才辈出,有兵圣孙武、亚圣孙膑、药王孙思邈、吴王孙权、国父孙中山......
    然而他们的迁徙始祖孙鉴、孙铠兄弟二人来到这片战乱之地时,举目无亲、一片荒凉,唯有恪守祖训、艰难创业。

    据说早年的寿州城内曾有五分之三的领地都属于孙家,为什么孙氏家族在寿州城有如此大的势力呢?

    不少人认为孙家是因为孙家鼐中了状元后才发迹的,其实不然。寿州孙家发迹应该从亦官亦商的孙蟠(1727-1804 年)开始。

    孙蟠(P1-7)于乾隆年间辞官经商后,在南过驿巷开起了石舟当铺,当时相当于钱庄,并把“票号”生意扩大到临近的省份,一举成功。

    孙蟠幼年聪睿敏捷,攻读儒学经书,兼工书画篆刻。落拓不羁,博学多才。利用经商之暇,又能满足自己的博学宏愿。物质与精神,两者兼而得之。

    他把赚来的钱用于修建孙家花园、捐资办教育和公益事业,还建立了“宗祠花红” (相当于家族教育基金)鼓励子孙读书,坚持走科举之路。从此,寿州孙氏子弟入士者层出不穷。

    寿州的孙家因耕读传家久远,后代又从事领风气之先的近代实业并得大成,而成为名门望族,这其中,不得不提清咸丰九年的状元孙家鼐。

    孙家鼐父亲治家极严,要求五个儿子都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皇天 不负苦心人,他的五个儿子后来都成为朝廷所倚重的能臣,“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

    五兄弟中有四个侍郎,家泽是礼部侍郎,家铎是户部侍郎,家怿是工部侍郎,家丞是吏部侍郎,只有家鼐做到了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又是清末朝廷的第一任管学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朝廷恩赐他在家乡建造“太傅第”。

    北大街东向有个被称作“高大门”的建筑群(P14-18),那就是孙家鼐的故居。光绪皇帝为了褒奖他的老师孙家鼐,钦赐御建“太傅楼”,当地人俗称“状元府”。据说,从空中俯瞰状元府平面图,是一个大写的“寿”字。
    • 18
  • Biancoxx 06-15 14:14
  • Keep_5317 06-15 13:08
    “者旨于赐”剑,楚文化博物馆展陈一流【“越王者旨于赐”剑】
    战国
    1996年1月寿县古城西南郊西圈遗址3号墓出土
    器物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

    剑格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戉(越)王戉(越)者旨于赐。”

    者旨于赐系越王勾践之子,即文献中所记载的“鼫(shi)与”(或作“鹿郢”),与蔡声侯产,为同代王侯。

    此剑是其在位六年时所铸之剑,入葬于蔡国贵族墓中,反映越灭吴后,越蔡两国密切交往的友好关系。

    【蔡国墓地】
    蔡国墓地,主要分布于寿县古城西南郊,也称“西圈墓地”,是春秋晚期“蔡迁州来”后的重要墓葬分布区。

    墓地内多为南北向竖穴上坑墓,以中等贵族墓和小型陪葬墓为主,其中车马坑陪葬的“亚”字形积炭大墓等级最高。

    出土遗物有“蔡侯产”戈、“蔡叔献舞之行”双联戈、“越王者旨于赐”剑等铭文青铜兵器,青铜车马器,以及漆木器、玉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等。
    此外,在淮南市寿县八公山南麓、东津渡柏家坟地、小宋家台北,和谢家集区邱家岗、蔡家岗等地也有中、小型蔡墓分布,出土有“蔡襄尹启之用”戈、菱形暗花纹矛、“吴太子诸樊”剑等青铜兵器,以及印纹陶器、原始瓷器等吴、越遗物。
    • 18
  • Keep_5317 06-15 09:30
    华东最大清真寺,朱元璋御批仿故宫奉天殿在寿县古城西街清真寺巷内,坐落着华东地区最大的清真寺。

    寿县城的回民较多,相传,回民的先祖们,自北宋时期,沿西北陕甘南下来到寿州定居,到元朝就有回族200余户,上千人左右,城内北大街西端,曾名为回回街。

    寿县清真寺始建于宋代,原址在寿县古城西门外。但由于当地回族人口日增,经济繁荣,于明代初期购置了古城内曹天官(宋代曹彬大将军后人府邸)花园数十亩地,将清真寺移建至此。

    古城清真寺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康熙年间续建前殿,清道光、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均进行过维修,现存清真寺是建国后,国家拨款修缮的。

    这座宏伟的建筑是仿北京故宫奉天殿(太和殿)的设计建造的。结构雄伟,高大巍峨;飞檐半拱,庄严肃穆,工艺精湛,造型完美,砖刻、木刻、石雕技艺极为罕见。

    清真寺建筑在东西中轴线上对称设置,三进重院,大中门及二门南北两侧,各设对称偏门,全寺面积5632平方米。

    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有偏门,正屋为二门两侧亦设有偏门。第二进院落为中院,正殿为无像宝殿。南北厢房为阿文大、中、小学教室及水房等。“筛海洞”在北厢房西旨,紧依无像宝殿。后院由无像宝殿环以垣墙组成。南北面观檐飞交角,东西相望壮阔雄伟。

    大殿的立柱上分别悬挂着几幅楹联:“清在个中,一尘不染;真寻像外,万虑皆消”“望空非是空,雷雨风云孰执掌;无象真有象,乾坤日月大经纶”“百忙不脱五时拜,千辛应守一月斋”……

    院内银杏参天,浓荫蔽日,大礼拜寺古建筑群掩映在绿树荫翳之中,更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清真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被专家学者誉为“华东第一清真寺”。相传当年朱元璋曾落难寿县,得到当地群众的保护,他登基之后,御批按照北京紫禁城奉天殿(太和殿)的风格建造了这座寿县清真寺。
    整个建筑群壮阔雄伟,浑然一体,被《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称为:“国内较为少见的巨大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

    清真寺院内共有六株银杏树,其中3株(P16-18)为国家一级古树,传说树龄近千年。
    • 18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