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晋城的此刻

  • 嘉嘉艺艺 2024-08-03 20:01
    董峰万寿宫|仙姑庙中的元代壁画及罕见角神董峰万寿宫,供奉马仙姑,也称圣姑庙,位于山西高平原村乡上董峰村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明清均重修过。
    建筑群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三教殿、倒座戏台、石亭、圣姑殿。
    🔴1、山门:
    清代遗存,有非常夸张层叠的斗拱,残存黄蓝彩绘,匾额正上方屋脊中间有多重宝葫芦琉璃构件,属于非常明确的道教元素。
    🔴2、三教殿:
    元代遗存,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有一处转角铺作有一角神,保存完好,这好像是除青莲寺以外在山西看到的唯一角神(如有其他,欢迎探讨🤭)。
    殿内东西墙上遗存元代工笔重彩道教壁画5平方米,为建殿时原作,人物包括仙女、朝臣等,因残存面积小,较难猜测出整个画面的主题。目前残存的壁画能看出人物刻画精细,衣饰线条流畅,不失为佳作。可惜许多病害问题未修复。😂殿内还存有荆桑二梁,梁枋上有清晰的蟠龙彩画。
    🔴3、圣姑殿:
    供奉马仙姑,据说为河北邯郸人,云游四方时在董峰此地蜕化为仙,后人修庙祀之。
    圣姑殿为元代遗存,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昂,殿内有一个神秘的小木门,打开可以看到有一个木雕神龛,内塑有马仙姑卧像一尊,但可惜被布料层层包裹,四周都是戏服,很难窥见真容。目前守寺人也住在这个殿(睡的木床好像也是个古董🤭),木门外侧两面墙上残存部分清代壁画,梁枋上还有走兽云纹彩画。
    ⭐实用信息
    🕘8:00-18:00
    🎟随喜香火或免费
    • 18
  • Mr小捷子 2023-07-25 22:18
    董峰万寿宫|这里有与永乐宫相似的元代壁画董峰万寿宫,村民为纪念马仙姑所建。这里低调却有很多亮点,华丽的山门、元代壁画、铺作处的“角神”无一不让人感到精彩。

    ⏰:8:00-18:00
    💰:免费或者给点香火钱
    🏛:高平市原村乡上董峰村
    📍:第七批国保单位
    🌟:元代壁画

    万寿宫,又名圣姑庙、仙姑庙。后经官赐易名为“万寿宫”,成为元代官方承认的地方神祠。创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三教殿、圣姑殿为元代建筑,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外形轮廓优美。庙内保存丰富的历代碑记题刻,详实的记载了该庙的发展变化。

    山门,清代复建,高耸层叠的斗拱犹如花朵般簇拥。

    三教殿,寺内主要建筑。石砌台基高0.7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简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 梁架有平梁、叉手和丁华抹颏栱。檐下柱头施一铺作单抄单昂斗拱,补间一朵。前檐明间设板门,次间置直棂窗。门砧石雕青石狮子,明万历年间造。

    三教殿斗拱用材硕大,梁架粗大,颇显元代特征。而殿内减柱造及内额做法,具备了元代特有风格,是我国传统建筑由唐宋时期的齐整规范向金元时期的粗犷不羁过渡的典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三教殿内东西墙上残存元代工笔重彩道教壁画约5平方米,内容多为参拜的朝臣、帝王将相的形象,面形丰润,衣饰富丽,线条刚劲有力,为建殿时原作,无论笔法还是着色与晋南永乐宫的壁画极为相似,尤为珍贵。

    后殿供奉圣姑,也就是是马仙姑,河北永年人,来此炼形修道,正襟而逝,当地居民修庙祀之。殿内有座仙姑塑像(躺像),雕塑精美,形象栩栩如生。

    📋早年间为了添加门窗,大殿被穿墙开洞,严重破坏了壁画的完整性,导致残缺十分严重,甚是可惜!甚至在文物维修工程中,施工队曾有人以残破为由,试图更换掉元代的琉璃鸱吻,以期盗卖,后被识破方才作罢。

    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董峰万寿宫开展了全面测绘与调查。工作中惊喜地发现了留存于后殿栱眼壁上的龙凤灰塑,这一直接附着于建筑构件上的半立体装饰迄今仍是国内所存之罕见案例
    • 16
  • 最笨旅行_3023 2022-03-16 11:19
    柳氏民居|我在河东,寻找柳宗元长久以来,河东柳氏踪迹全无。一代文豪柳宗元,留给故土一大片空白,直到一枚“脚印”的发现。
    上世纪末,有学者被山西晋城的千年古村落吸引了目光,随即前往考证。在碑刻上,他们看到了令所有人窒息的句子:
    “唐末,始祖自河东徙沁历。”
    河东,那不正是子厚先生的故土吗?于是中国唯一同祖聚居的古村落横空出世,一个封存一千多年的秘密摆上了世人面前。
    那场灾祸降临之前,柳家的一切都沐浴在盛唐金色的辉光里。史书记载,柳子厚“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中进士后,为官清廉,青云直上。
    然而,在十多年后的永贞革新中,柳宗元等主张罢免贪官,触动了权贵。王叔文被杀,“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的柳宗元,先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剌使,官运急转直下,性命也如山风草芥,岌岌可危。
    为避“灭族”之祸,他令河东柳氏分散外迁,“五谷为生,耒读为本……勿宣门庭。”自此,一代名门望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五百年。
    五百年足够消解记忆,也足以抹去伤痕。入了明代,河东柳氏终于坐不住了,记忆里盛唐般辉煌的文兴之风被重新唤醒。进士、状元、国子监……各种头衔如雨点般飞出小小的院落。柳氏族人大兴土木之余,还在嘉靖年间,得授“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的祖孙牌坊。
    那个时代的辉煌,在飞檐翘角中展露无遗。司马第罕见而极尽奢华的门楼上,九层斗拱错落齐天,气压大地;柱础虚弥座上端四角略微凹进,借势雕刻四只巨大的蝙蝠,画尽了美学和匠心的合璧天成;元宝耳石狮、一品青莲节节高砖雕、明四意暗八仙木雕堪称海内孤品;王阳明、方元焕、吴道子的真迹于此可寻;国内仅存的八只教化石狮,以出众的身世诉说着沧海桑田后的一切如常……
    只是,世间星辰轮转,唯有“万物不过三代”的规律是永恒的。步入近代,柳宗元的后裔们沦为山民。他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已与常人无异。有人说,“诗书传家的风气一旦发生断层,他的吏治思想、文学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变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后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传承。”这固然是现实,但或许,起起落落才是生活的常态。
    每个族氏,都是首流淌的诗歌。对河东柳氏来说,他们曾有个铿锵的前奏,也面临着长久的温婉流泻和落寞的休止符。而当我们抚摸着这嶙峋的一砖一瓦,那些辉煌与黯淡,都化作一种可供触碰的亲近、叹惋与警醒。
    这时的河东柳氏,想来已背负足够的兴衰,而能够以平常心面对命运轮转。就像千年以前,这片土地还是一片荒芜,没有楼台高阁,也没有刺眼的琉璃瓦。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