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乐活_519 2022-01-06 14:11
    “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的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长江北岸,夔门对面,古时的白帝城雄伟险峻,扼三峡门户,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因李白的诗,年少便知白帝城。如今长江三峡蓄水后,白帝城与北岸分离,成为江中一孤岛,只剩一山头,失却了雄险之姿,却增添了灵秀之气。

    主要景点:
    白帝庙:
    白帝庙最初是为纪念西汉末年白帝公孙述而建,后来因公孙述非正统而系僭称,白帝庙内再无白帝,逐渐改祀刘备、诸葛亮等蜀汉人物。
    白帝庙大门是白帝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代,龙腾云绕,典雅华丽,象征帝王之像。

    众多明清庙宇建筑:
    除了托孤堂,白帝庙内还有文臣厅、武将厅、蜀汉堂、明良殿、忠武堂、武侯祠、观星亭等明清庙宇建筑,祠前的观星亭,曾是诸葛亮夜观星象,思考用兵策略之地。
    观星亭边上,是一座民国初年秦军师长张钫所建西式小白楼。

    托孤堂:
    白帝庙中最负盛名的“托孤堂”,位于白帝庙前殿。入内即可看见一组刘备托孤大型彩塑,再现1700多年前永安宫刘备托孤的悲壮历史。

    碑林,石刻:
    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甚多,白帝城东、西有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最著名的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凤凰碑》和《竹叶碑》堪称瑰宝。
    另外还有近年新建的竹枝园等景点。

    悬棺陈列:以图片、文字、声像结合方式解说悬棺历史、分布、形成及白帝城内三具悬棺的来历,胆小的不宜哦。

    夔门观景点: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十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就取自这里,游客都会在此地留影。

    忠义广场:
    广场正中是诸葛亮铜像,铜像后面是用汉白玉雕刻制作的《出师表》碑,整个广场被树木环抱,庄重古朴。

    风雨廊桥:
    白帝城这一小岛由“风雨廊桥”连接陆地,桥是新建的,但也别有风韵。

    强烈推荐赤甲楼和诗意古道:
    1、白帝城白帝庙下就有码头,可乘游船到江对面赤甲楼、锁江铁柱等景点游览,重点是过渡船是免费的,几分钟就可到赤甲楼,可去赤甲楼古象馆看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后代猿猴哦。

    2、诗意栈道:
    来白帝城,建议一定要去走一走这条连接三峡之巅的诗意栈道,免费且景致绝佳,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夔门和瞿塘峡,这一条栈道都是铺砌过的,比较平缓,沿着长江边漫步,特别是深秋初冬时,满山红叶绽放,诗情画意扑面而来,诗意栈道是指古象馆至坳口段,全长1.68公里,你可以自由选择,能走多远走多远,然后再原路返回,走过后,你会觉得特别值得。

    白帝城享有“诗城”之誉,古往今来,李白,杜甫,陆游,白居易,苏轼等众多诗人在此留下传世名篇。
    白帝城不仅拥有灿烂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很多美食小吃,每家餐馆最有特色的就是来自于长江的各种江鲜鱼类,不仅味美而且价格实在,这里还是脐橙的产地,地处物产丰富的长江边,价廉物美且大饱口福。
    白帝城,来过一次便念念不忘,难忘这里的美景,美食,特别是这条绝美的诗意栈道,希望还能有机会再来。
  • 舜行天下 2022-01-05 17:26
    800年前的千手观音像,经修复后震撼世人!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南崖的千手观音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它高7.7米,宽12.5米,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这尊石刻,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其精湛而纯熟的雕刻技艺,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经历了八百年的风雨,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这尊石刻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后来,在2008年那场举世关注的地震中,这尊石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千手观音像三分之二的金箔脱落,石质胎体裸露在外,佛像多处残破不全,千手观音像已病入膏肓。

    2008年5月28日,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修复工程定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说:“我们修复的不是一件文物,而是一座山。因为它的体量非常之大。”

    千手观音像占崖面积88平方米,展开面积220多平方米,面对如此庞大的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工作将从何开始呢?

    现代勘测技术发挥了首要的作用,利用近景摄影技术,把千手观音分成了9行11列,99个区域,然后逐个对千手观音的每只手和每件法器对它进行编号,根据统计千手观音造像共计830只手,而在这些手臂中有近两百只手断裂或残缺,当年工匠们为其贴上了珍贵的黄金,又用宝石制作颜料,为其描绘色彩,在表达至高崇敬的同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前期实验中,使用现代化学粘合剂进行旧金箔回帖,但很快出现了开裂起翘和脱落现象。如果无法抵御川渝地区潮湿的空气,修复后的千手观音三五年之后又将旧病复发,这一问题的出现让修复工作陷入了困境。

    不久后修复团队关注到了一项传统工艺——髹漆贴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漆进行漆艺创作的地区,经过涂漆后的器物,既坚固又耐酸防腐,到了宋代,四川的髹漆工艺已经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项目组对于整个川渝地区民间传统髹漆工艺进行了大规模调研,深入学习了传统髹漆工艺的流程,材料配比等具体细节。

    生漆接触空气发生氧化,逐渐变成红棕色,干后颜色接近黑色,干燥后的生漆会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漆膜,保护内部不受潮湿空气的侵蚀。千手观音的髹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2011年开始直到2014年底才接近完成。

    2015年这尊千手观音像重现昔日光彩,今人用八年的时光回溯了八百余年的光阴。#审美积累[话题]# 万物皆可聊艺术
  • 舜行天下 2022-01-01 17:44
    大足石刻宝顶山③千年造像里的科技密码八十多年前,39岁的梁思成攀爬穿行过茂密湿滑的树林,看到眼前这座满是石刻雕像的山峰时,他惊呆了,菩萨庄严宝相,洞窟幽暗神秘,山崖上留存的千年讯息,完美的记录了古代中国黄金时代的科技与审美。

    1946年,由梁家骆、马衡、顾颉刚等文保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对大足石刻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首次以大足石刻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的结果,正告国人。1947年,在美国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梁思成首次将大足石刻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在世界认识大足石刻前,人们相信艺术创作中的透视法源于欧洲,成熟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其代表作,然而在《最后的晚餐》诞生的三百多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建造宝顶山石刻的宋代工匠们,用自己精妙的技术,展现了令人震撼的透视法。

    华严三圣像(图5),身高7米,顶天立于莲花台上,是整个大足地区最为高大的三尊立像,佛像雕凿在峭壁上,峭壁之下紧贴着一条狭长的走廊,供观者立足,这么高又这么近,按理当有人站在佛像脚下抬头仰望,是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大佛面容的。

    而事实上,每一个在佛像脚下抬头仰望的人,都能接收到三圣像亲切附身与你对视的目光,佛像的面容一览无余,佛头与躯干保持惊人的修长协调,没有一丝扭曲失真。倾斜附身的造型,刻意放大的头颅,是产生这种协调性的秘诀,这就是近大远小,两点透视法。

    另外三圣像中最左边的文殊菩萨向前倾斜达到20度的同时,左手还托着一座七层宝塔,这座宝塔石质实心,高1.8米,重400多kg,手托着这么重的塔,时间久了很容易断裂,这样严重头重脚轻的造型,居然在近10米高的山崖上悬置了800多年,几乎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建筑奇迹。

    其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撑栱,一种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匠人们特别设计了飘逸的袈裟,从侧面看去菩萨的袈裟恰呈三角形,它即是佛衣,也是支柱,重力经过传导,施加在佛像的躯体上,让宝塔虽凌空高悬,却稳如泰山,堪称建造史上的神来之笔。

    类似精妙的设计在宝顶山石刻处处可见,就等着游人们慢慢探寻。宝顶山石刻的设计依托的是当时宋朝科技艺术的发展,发达的科技也成就了宝顶山石刻这座中国石窟史上最后的绝唱!
  • 舜行天下 2021-12-28 17:20
    大足石刻宝顶山①舞动的千年石窟,美的守望从我踏上宝顶山大佛湾的那刻起,就被眼前震撼的图景所吸引,那绵延500米的崖壁上,刻画了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犹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石刻画卷。这守望了千年的石刻,将石刻艺术的美发挥到了极致,静静地等候着前来参观的游客发出的惊叹声。

    【宝顶山石刻缘起】
    公元1175年初夏的一天,一位身穿袈裟头戴斗笠的僧人,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叫赵智凤,年仅19岁。三年前他只身从大足前往四川西部的弥牟镇,进入由四川密宗始祖柳本尊创建的圣寿本尊院学习密宗大法。如今他作为密宗的六代祖师学成返乡传经布道。
    赵智凤为了向百姓更有效地宣讲佛教义理。他决定把佛经里的故事人物依次刻到宝顶山崖壁上,使深奥的佛经变成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石刻连环画。在宝顶山南崖有一组表现以修行为主题的石刻取名《牧牛图》。整幅雕刻长达二十七米,展现了牧人驯牛的过程。牧人被比喻为修行者,而牛被形容为修行者的心,通过各种驯牛的方法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行过程。如此以人喻佛理的石刻画卷在宝顶山比比皆是。

    【美的守望】
    宝顶山石刻中处处流淌着动人的线条,飞扬流动,顿挫疾徐的线条,遇到了静定沉稳的岩石,构成了中国独有的石刻艺术,最终它们重塑了一座山。

    工匠竭尽所能将世间所有的美丽都赋予了宝顶山石刻,这份美因宗教而缘起,却因人间而活色生香,匠人们创造了很多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已经是深刻地融入到汉文化之中,脱离了宗教的藩篱,实现了创作的自由。

    到了宋代,佛像的身体之美,不再通过裸露的肢体曲线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衣服的线条,飘带的层次,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的暗示来完成,这些看似世俗的,与神性背道而驰的造像观念,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宝顶山石刻。

    在宝顶山,山水与佛陀不是一味的堆砌,而是有机的融合,他们造群像,总是错落排布,主次分明,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很自然的过渡,像行云流水一般,给我们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强的视觉感官,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高低起伏,在不同部位安排了适当的题材,形成了连贯的整体,是一副绝美的画卷。

    大足石刻到了南宋的宝顶山石刻达到登峰造极,成为华夏文明艺术巅峰时代的记录者,它守望着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成为今人追寻中国艺术之美的索引。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