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建水的此刻

  • 郑桉的访古日记 2024-07-20 12:52
    雄镇东南·建水·朝阳楼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建水县·朝阳楼

    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过明天顺七年(1463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嘉庆四年(1799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五次重修。

    朝阳楼城门占地面积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砌筑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五开间,三进间,为三重檐歌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楼上悬一明代大钟,高2米多,重1700千克,击之,数里外都能听见钟响。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交替的时节,万千只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一片繁忙景象。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绮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朝阳楼用48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木桩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

    朝阳楼正面的顶层檐下,东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雄镇东南”为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榜书,每个字大小近2米,结构、笔力均冠绝于世。西面悬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狂草榜书。

    朝阳楼原来它的整个构架有所谓“螃蟹支撑”的特点。支撑全楼的48根木柱中,有44根近乎大合抱的巨柱,分6行排成阵势。当中四列木材最粗大,一直贯通三楼,柱间使用穿插枋和随梁枋,再与梁、檩等结合,构成牢固的支架。最外面两列柱围稍小,只支撑一楼屋檐,而具有扶持内柱的作用。因而整个构架形成密集的柱网结构,重心稳固,支架结实。难怪力具拔山填海、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地震魔头,对它也无可奈何。有一副对联这样赞朝阳楼:栋宇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
    • 10
  • XIANG哥 2024-05-05 17:29
    云南建水的这座"小天安门",必须分享给你!建水古城的东门城楼——朝阳楼,雄踞在古城的东边,如今这里是建水县城的中心。
    .
    朝阳楼原名迎晖门,当地人也习惯称它为“东门楼”。
    这座城楼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筑风格与北京天安门的如出一辙,却比天安门还要早建二十八年。
    时至如今,朝阳楼既是建水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古城六百余载沧桑变迁的见证。
    .
    明末清初,李定国攻占临安,西、南、北三座城楼均毁于战火,唯独这座迎晖门,也就是朝阳楼保存了下来。
    在这之后,朝阳楼又经历了1799年宝秀、1833年嵩明、1887年石屏和1970年通海四次大地震的考验。
    .
    特别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的石屏大地震,据《建水县志》载:“每震时地如雷鸣,人民簸荡如载覆舟,见东门城楼倾侧复起数次。”
    ——当时建水的房子倒塌无数,朝阳楼却安然无恙地挺过来了,至今完好如初,堪称“滇府第一楼”。
    .
    朝阳楼的正面,悬挂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晫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为清代“云南四大榜书”中唯一存世的作品。
    反面悬挂有“飞霞流云”巨匾,为清光绪年间的威宁知县、建水人王垂书拓唐代大书法家“草圣”张旭的作品。
    .
    进入朝阳楼需要购买门票,除了可以登楼凭窗俯瞰临安路的人间百态外,在它的二、三楼有一个关于建水历史的照片展,展出了许多拍摄于一百年多年前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是一个叫奥古斯特·费朗索瓦的法国人,他在1899至1904年间担任法国驻滇总领事,这位外交官在中国有着一个颇为儒雅的中文名字——方苏雅。
    .
    在当时,方苏雅带着考察滇越铁路线路的任务,多次往返云南和越南各地,留下了大量影像资料。
    也多亏了这些珍贵的照片,那个年代的滇南风土人情才得以还原在大家面前。
  • 行舟扣舷 2023-11-13 21:49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