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文化眼睛 06-26 23:30
    中国佛教史应永远铭记的人——鸠摩罗什◇六月入夏,自驾“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由西向东,观莫高窟,望嘉峪关,游七彩丹霞,登马蹄寺,最后专门拜访武威市内的鸠摩罗什寺。
    ◇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鸠摩罗什其人其事并不了解,只是在阅读的有关中国佛教书籍中常提到他,心想这个印度老外一定与中国佛教关系非同一般。这次旅行特前往鸠摩罗什寺,一探究竟。
    ◇鸠摩罗什寺对鸠摩罗什有详细介绍。原来,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古印度),公元343出生龟兹(中国古代西城大国之一),世寿70岁,是东晋时期的高僧。鸠摩罗什曾在凉州(武威)生活17年,后被迎至长安并尊为国师,在长安草堂寺主持众多弟子完成了大量重要的佛经翻译,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花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由此看,中国佛教现重要的大部分经书为这位高僧翻译,如“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烦恼即菩提,世间出世间唯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等等这些精典语言,圴出自鸠摩罗什。据介绍,鸠摩罗什的翻译注重“意译”,在保留佛法核心义理的同时,让文字更贴合汉语表达习惯,其佛经语言简练精准,文词优美,对后世佛教传播和文化影响深远。
    ◇说到此,鸠摩罗什是无愧于中国佛教的理论家、翻译家,这也是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也因此,鸠摩罗什堪称伟大,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佛经的精准翻译。也许有朋友会问,翻译有如此重要、亦称伟大吗?哲学教授陈嘉映先生的《说理》这本书给出了回答,我概括如下:(1)书中说“哲学穷理求道,道与言说关系密切。”佛学亦为哲学范畴,也为穷人生之理求人生之道,佛教中国化,佛经的语言翻译当十分重要。(2)语言是用来理解世界的,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作为哲学范畴的佛教语言,“凝结着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理解,凝结着根本的道理”,因此,佛经一字一句翻译是否精确到位,对中国人准确理解佛经以及建立正义的佛教世界观重义和影响重大。而以上两点,鸠摩罗什的贡献无人比肩。
    ◇以上亦是我拜访鸠摩罗什寺的收获所在。此外,站在罗什塔前、在殿内观看着这位高僧的生平事迹,你会发出许多古今对比的感思!总之,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要永远铭记的人,鸠摩罗什寺值得拜访。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