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嘉兴的此刻

  • 萌萌玺子YEE 2022-01-12 16:41
    西塘古镇 - 烟雨长廊以前如果您去过颐和园,对那里的长廊一定记忆犹新。其他水乡古镇也有廊棚这种建筑,唯有西塘最成规模,全长两千多米,是颐和园长廊的三倍。“三多”:“桥多、弄多、廊棚多”中以“廊棚多”为西塘的主要特色。当地有句话叫“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生动地展示了廊棚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廊棚,就是带屋顶的街。从形式上分为三种:一落水、二落水和过街楼。屋顶一边斜下来,下雨天一边滴水的就是一落水;屋顶呈人字形的就是二落水;楼上住人,楼下走人的就是过街落的形式。

    明清时期西塘已是商贾云集的江南重镇,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沿河的地方必然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各个店家为了方便自家的生意不受天气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就在造房子时特意将屋檐拉长,为行人挡风遮雨,生意越做越红火。

    其他沿河的商家也觉得这种做法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这条烟雨长廊就形成了。

    建筑学家称廊棚为灰空间,因为它既不是室内,也不是室外,是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

    它可以为房主用,也可以为外人用。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伟大的公益设施,是商家“善举”的儒家思想的物化。

    俗话说众志成城,在西塘是“众资成廊”。
  • 烊烊的肥鹤m 2022-01-10 16:21
    西塘古镇 - 五福桥五福桥建于明正德年间,修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据西塘的老人说,从这桥上走过的人会带上五种福气,分别是:长寿、富贵、康宁、德行和善终。但是走这座桥呢要请大家按我们当地一个不成文的习俗:男士请跨左脚上去,女士先跨右脚上去,走在桥身上千万别回头,因为每回一次头就会少掉一种福气,希望大家按小王说的走,个个都能把福气带回家了。

    这条傍河依水的小街坐北朝南的大户人家较为集中,这里每一处宅门看上去都不显气派,但里面却宅院深深。因为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面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所比喻的建宅特点。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

    这几户人家门前的街沿特别高,有一尺多,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人称高街沿。两个朝代的建筑文化从这条高街沿上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小镇上的街与河是平行的,与之垂直的永远是房与弄。这样就造成宅院呈狭长形,有三至七进不等,“长”是个吉利的字,意味着房屋的寿命长,主人的福气长。所以越是有钱的富裕人家的房屋就越长,越进深。
  • 脱线森林88888 2022-01-10 15:51
    西塘古镇 - 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位于古镇西塘,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是在原有黄酒陈列馆的基础上,充实了刘西明先生几辈人收藏的酒文化实物而重建的,2006年8月28日建成对外开放。

    中国酒文化博物馆是在原有黄酒陈列馆的基础上,充实了刘西明先生几辈人收藏的酒文化实物而重建的。从一个酒文化的侧面,用数百件实物对中国酒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其鲜明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于一体,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国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内涵,涉及到民俗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医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古镇西塘在历史上就是个酒镇,“酌好酒,吟好诗”,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两大追求。

    中国酒文化博物馆”设立了青铜器馆、陶器馆、瓷器馆、珍宝馆、品酒区等多个展厅。青铜是一种特殊的铜合金,质地坚硬,古代多用于制造武器和高贵的器皿。刘西明先在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示:在古镇西塘开设酒文化馆很荣幸,希望借此让西塘的历史和酒文化的悠远自然融合。 西塘在历史上就与酒有不解之缘,明代初年的大诗人高青丘曾在西塘寻问酒家,清代西塘镇上名酒梅花三白香飘百里,近代有柳亚子多次醉饮镇上,这次酒文化馆的开张是宣扬酒文化博大精深的有效载体。
  • 熊小隽Dream 2022-01-10 15:37
    有关种福堂王家的历史,据王氏家谱记载,世祖为宋代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王渊随宋高宗赵构南迁,力主抗金并转战沙场,后因受诬陷被害,其子孙隐姓埋名流落嘉兴和湖州两地。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总面积达四千多平方米。种福堂的门面一般,但第二进轿厅的墙门却非常厚,强盗来了最多把门房里的东西抢去,而要进第二进是很困难的,说它是一种伪装的保护,还不如说是建筑上先抑后扬的风格。

    轿厅前有一小天井,江南人肥水不流外人田在这里得到象征性的体现。天井内有砖雕门楼,为嘉善一带大宅不可缺少的特色仪门,此门楼比天井略低,中间有“元享利贞”四字,是当年主人的前四个儿子之名,原出自于易经。意思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进出之时勿忘兄弟之间和睦共处才有富贵可言。字的左边是牡丹,象征富贵,右边是灵芝,象征长寿,下面中间有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喻意年年有余。我们江南一代,以前房子的一进一进是以天井来作为划分的,跨过这个天井,就是王宅的第二进,这一进十分空旷,其实是当年王家老爷用来停放轿子的轿厅,相当于咱们现在家里的车库。

    第三进的正厅有大墙门和大天井相通,但大墙门平时常关闭,只有在重要人物来访或逢婚丧大事才开,这里的砖雕门楼比前者更高,更有气派,与天井高墙连成一体,上有斗拱的砖制花墙,正中有四字“维和集福”,这是主人一贯主张的家训,有道是“和气生财”、“家和才是万事兴”,可见其儒学深入建筑文化的佐证。“维和集福”四字的上方有精致的人物砖雕合和二仙。左右两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墙门框上所用的淡色方砖精制考究,表面刨光,有一种特别的洁净和正气感。西塘的大宅每一进之间都有天井,天井一词非常形象,站在中央抬头看,高高的围墙把天拦成四角方方的一片,有坐井观天之感,故名天井。它起到光线调节作用,不用外出,便可呼吸到新鲜空气。

    第三进“种福堂”正厅是本宅的中心,厅前有长廊,两边宽十二米,有十四扇保存良好的落地长窗,每扇长窗在一人高处有金漆雕花装饰。正厅中央高悬由陈邦彦所书的“种福堂”三字扁额,与对面门楼的“维和集福”之意相应相衬。传说中海宁陈阁老是乾隆帝民间的亲生父亲,陈邦彦则是陈阁老的侄子,是乾隆帝的陪读。“种瓜得瓜,种福得福”,主人是想种下福气让后人享福呢!

    脚下的方砖质地非常好,它对屋子里的空气湿度有调节作用,空气中的水分多时,它会利用微细孔吸附多余水分,当屋子干燥时,它又会释放出贮存的水分。一楼铺地砖我们都见过,但种福堂楼上的楼板上面竟也铺有方砖,说来几乎不可信。原来,主人怕楼板上传下来的声音会惊动尊贵的客人,对客人不敬。由于在楼板上先铺上黄沙、石灰,而后再将方砖铺上去,砖下有铺底,相当牢固,泼洒上一盆水,也滴水不漏。

    种福堂目前只开放到第三进,后面的第四进为厨房。第五、六进为居宅,最后一进花园不大却非常有名,在戏文中常有“落难公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之说。种福堂总计有七十多间厅堂楼舍,它的设计是江南地区建筑的典型体现,有着强烈的个性,既保留了传统文化背景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变化。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