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晴耕雨读_823 08-03 16:35
    武威|武威文庙武威莫道是边城,
    文物前贤起后生。
    不见古来盛名下,
    先于李益有阴铿。
    ——(清)许荪荃《武威绝句》

    天气预报说今日武威有大雨。晨起拉开窗帘,天是阴的,雨却没落下,心情不由得轻快起来。翻开酒店附赠的city guide,我们的城市漫步就此启程。鸠摩罗什寺、雷台汉墓、武威文庙都在市区,彼此相隔不远,恰好串联成一条寻访历史的路线。

    我们今天计划的第二站便是武威文庙。成人票价30元,儿童半价15元。早就听说这里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文化地标,而《河西走廊》纪录片里提及的郭荷、郭瑀、刘昞三位大儒的事迹,更让我对这座文庙向往已久——他们在乱世中坚守文脉的风骨,是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精神印记。

    郭荷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自幼精通儒家经典,尤其对《周易》《老子》有极深的钻研。当时中原战乱频发,河西走廊因相对安定成为文脉存续的“避风港”,郭荷便选择在此隐居授徒。他拒绝了前凉君主张祚的多次征召,始终以讲学为业,在武威一带开创私学,弟子多达数百人,为河西地区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也让中原文化在边陲之地得以播撒。

    郭瑀是郭荷最得意的弟子。他继承师志,隐居在张掖临松山(今马蹄寺一带),凿石窟而居,继续传播儒学。前秦君主苻坚曾派使者征召他入朝,郭瑀却以“吾闻君子行道,忘其为身”为由拒绝,坚持在山野中讲学,弟子常有千余人。后来西凉建立,他虽应君主李暠之请参与制定礼仪制度,却始终保持学者的独立品格,晚年重回讲台,将郭荷开创的河西儒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刘昞则是郭瑀的弟子,也是三位中成就最著者。他自幼聪慧,通读经史,曾在郭瑀门下苦学十年,尽得真传。后来他在西凉、北凉政权中任职,却始终未放弃学术,一生著述宏富,涵盖经史注释、历史编纂等,代表作《敦煌实录》《十三州志》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河西历史的重要文献。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郭荷、郭瑀的讲学传统,弟子过千,让河西儒学形成了“师徒相授、薪火相传”的脉络。北魏灭北凉后,刘昞的著作和弟子被迁往平城(今大同),为中原儒学的复兴注入了河西养分,堪称“保存文脉的火种”。

    或许最终下起了中雨的缘故,文庙内游人寥寥,静谧得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种“包场”般的体验,反倒让人更能沉下心来,在飞檐斗拱与碑刻典籍间,触摸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坚守。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