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山巷里 10-29 18:54
    愚园路上的百年“红花楼” 长宁区少年宫位于愚园路1136弄31号的长宁区少年宫,是一座承载着近百年历史的文化建筑。它既是上海最早的少年宫之一,也是愚园路上极具代表性的近代建筑之一。从1930年代王伯群的私宅,到今日孩子们的“红花楼”,这座建筑以独特的姿态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一代代少年的成长。

    建筑始建于1934年,由协隆洋行建筑师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原为民国政要王伯群的私宅。整体风格为英式哥特复兴式建筑,以尖顶、拱窗、灰砖外墙为主要特征,同时融入中国传统美学。门窗拉手采用紫铜开模,楼梯栏杆为空铸梅花图案,细节考究而典雅。

    主楼占地2158.8平方米,共32间厅室,功能布局严谨。宅邸南面花园占地约1.3公顷,设有假山、曲桥、水池、花坛等景观,既有江南园林的灵秀之美,又展现现代住宅的空间秩序。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此举办婚礼,成为当时沪上社会新闻。

    抗战期间,王氏夫妇离沪,建筑一度被汪伪政权占用。1949年后,公馆曾作为部队机关及长宁区委办公地使用。至1960年元旦,区政府正式将建筑拨交少年宫使用,至此,一座权贵私宅转身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1960年,长宁区少年宫在此正式成立。这里开设艺术、科技、文学、体育等课程,成为无数孩子放飞梦想的起点。少年宫创办的《小主人报》是全国首份儿童报纸,影响广泛;“红领巾电影院”“330体验营”等品牌活动更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孩子们亲切地称这座建筑为“红花楼”,因为每到春夏,花园里常年盛开的三角梅与爬墙花让整座楼如同被花海包裹,绚烂而温暖。

    2024年起,少年宫开放草坪与花园,成为愚园路文化休闲的重要节点。游客可漫步于香榧、白皮松等百年古树之间,欣赏哥特式立面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独特风貌。2025年,少年宫通过建筑主题展览、青少年文创活动和数字科普课程,让更多孩子在历史空间中学习与探索,延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传统。
    • 15
  • 厨子爱摄影 10-26 07:39
    上海·长宁区·少年宫的前生今世历史沿革:该建筑始建于1930年,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为第二任妻子保志宁所建,历时4年,于1934年建成,耗资30万银元。1960年元旦,长宁区委区政府将这幢楼拨给长宁区少年宫,成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
    • 建筑设计: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建筑主体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拥有哥特式尖顶、红色砖瓦、梅花图案外墙以及拱桥式双抱楼梯。内部装饰则融合了东方传统艺术,房厅、客堂配有彩绘壁画,门窗拉手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还有带镜面的大理石壁炉、马赛克地面、柚木雕花等。
    • 配套设施:主楼南面有一个占地1.3公顷的花园草坪,园内有水池、小桥、假山、花坛等景观,绿树葱郁,景色秀丽。

    上海长宁区少年宫的建筑在历史上曾与汪精卫有密切关联。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伯群随大夏大学撤至贵阳,其在愚园路1136弄31号的住宅由保志宁叔父保君健代管。1939年,上海沦陷后,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汪精卫及其妻子陈璧君在此居住,周佛海、梅思平、李士群等汉奸也常在此出没,愚园路1136弄内的十余幢住宅全部被占据,这里成为了汪伪集团在上海的巢穴。1940年,南京伪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来沪时以此为行宫。
    抗战胜利后,这栋洋房一度作为国民党军统局招待所。1946年保志宁回沪,将此屋出租给英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宣传处使用。1949年上海解放,此建筑由解放军华东军政委员会接管,后中共长宁区委和区文化局都曾设立于此,1960年改为长宁区少年宫,一直使用至今。

    • 文化意义:1989年,长宁区少年宫红花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诞生了全国第一张孩子自己办的报纸——《小主人报》,同时也是1990年电视剧《围城》的拍摄地之一,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 返回顶部
    下载App APP二维码
    提交反馈

    用微信扫描此二维码即可联系16番

    在微信中搜索“baume002”也可找到我们

    微信反馈